|
2004年被指違規
2004年5月,中央電視臺曝光說,寧波建龍是違規、越權審批上馬的項目,此前受到以發改委、銀監會為主的國務院調查組的審查。寧波建龍項目恰好事發于江蘇“鐵本事件”之后,因此被稱為“鐵本第二”。
當年7月,經國務院授權,浙江省委、省政府公布了建龍事件的處理意見,對建龍及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違規行為及有關責任人作出嚴肅處理。但由于寧波建龍項目本身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又毗鄰寧波港,非常適合發展鋼鐵行業,因此國務院要求浙江對該項目進行重組,重新申報。2004年8月,浙江省政府給出初步意見:讓杭鋼集團控股建龍。
2006年重組,杭鋼介入
2006年7月,由“寧波建龍鋼鐵有限公司”變身而來的“寧波鋼鐵有限公司”正式掛牌。
而對于為何在此時退出寧波鋼鐵,復星集團內部人士曾對媒體表示,對復星集團來說,只要轉讓價格合適,公司擁有投資收益,退出寧波鋼鐵還是可以接受的。而建龍集團一位中層更是對記者透露,寧波鋼鐵的盈利能力不是特別好,尤其是在去年下半年以來鋼價急速下跌的情況下經營更困難,另外由于寧波鋼鐵股東眾多,建龍方面不能有絕對的話語權。相比之下,建龍集團自己全資控股的四個鋼廠在去年最差的時候都是基本盈利的。
上述民營股東的萌生退意,“幫助”寶鋼圓了多年的“寧波夢”。“參與寧波鋼鐵的整合,對寶鋼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業內人士認為,一是寧波靠近大港口,資源難得,二是距離主要鋼材需求市場近。寧波鋼鐵的廠址就在國內第二大港北侖港的旁邊,廠界西側就是北侖港鐵礦石中轉堆場,這正是國家所鼓勵的在沿海建廠的實例。
目前,寶鋼的全國鋼鐵版圖中已擁有了八一鋼鐵和廣東鋼鐵集團,不過距離其2012年實現8000萬噸的戰略目標還有不小差距。在春節前寶鋼召開的年度工作會議上,寶鋼董事長徐樂江也指出,寶鋼需要調整參與兼并重組的模式和運作方式,更加謹慎地思考和選擇適合寶鋼的兼并重組實施路徑和舉措,并加大力度培養公司的兼并重組能力。
如今,徐樂江正在“兌現”他的“諾言”。
記者觀察
《規劃》指路,“瘋狂的收購”剛剛開始
東方早報記者 李曉輝
看起來,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并不全都是壞事,它讓一些企業變得虛弱,卻讓一些企業變得更強壯。如果沒有此次危機,就沒有鋼鐵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下稱《規劃》)明確堅決的推出;如果沒有此次經濟危機,眾多原本優質的資產就不會淪落到賤價出售;如果沒有此次經濟危機,或許昨日寶鋼集團(下稱寶鋼)和寧波鋼鐵(下稱寧鋼)之間的交易就不會達成。相信這只是由《規劃》拉開鋼鐵業重組閘門的開始,一輪比2008年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瘋狂收購”剛剛開始。
原本寧鋼投資170億元,坐擁寧波北侖港口優勢位置,現實產能400萬噸,遠期規劃產能800萬噸。就寶鋼和寧鋼這筆價值20.214億元的現金換56.15%股份的交易,頗為有趣的是,按照寧鋼36億元的注冊資本總額換算其相應股份,就是此次寶鋼獲得控股權所付出的現金。也許,這種“資產評估”方式只有在金融危機、《規劃》政策雙重“推動”下才會出現。事實上,此次寶鋼與寧鋼之間交易的接洽,也不過幾個月時間而已,這在以往是不敢想象的“高效率”。
全球鋼鐵業正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景氣,面臨行業低谷期,中國鋼鐵業雖然被公認為最具活力的市場,但未來需求的減少、產能的過剩,已經成為共識。按照中鋼協對今年鋼材產量的預測是,將低于去年5億噸的產能,只有4.6億噸,消費需求量也比去年更低。
“在年景不好的時候,積蓄能量;在年景好的時候,釋放能量。”現在中國鋼鐵業正是積蓄能量的時候,就等春暖花開時。目前,中國鋼鐵業的問題頗為明顯,就是“產能過剩、布局分散”。鋼鐵業一位企業高層對記者表示,“現在正是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的時候,有政策的支持,也有財政的支持。”
在《規劃》中就明確,“鼓勵中央企業在國內的聯合重組中發揮先鋒作用,力爭三年內鋼鐵業聯合重組取得重大進展,形成若干個自主創新能力較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企業集團,國內排名前5位鋼鐵集團產能達到45%以上。”
寶鋼、武鋼、鞍鋼這樣的大型鋼鐵企業定是此輪重組的受益者,低價收購甚至是無償劃轉的案例會愈來愈多,這種“瘋狂收購”只是開始。
“瘋狂收購”開始的時候,必然是外界所詬病的“整而不合”,更多的不是技術上的問題,而是人的思想本身的問題,面對區域歸屬權所存在的壁壘,和新舊管理人員的磨合,這些才是戰略能否執行下去的根本桎梏因素。不過,隨著眼前的危機的壓力,向心力會空前統一,因為誰能夠帶領企業走出困境,誰才是真正的“領導”。這時,對于這些肩負起重組責任的帶頭人們,這就不僅僅是由于其先天的政策優勢,更多的是依靠自身戰略眼光和管理執行能力。
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話題是,此次《規劃》中,均提到的是國有企業整合。那么,民營鋼鐵企業沒有政策的支持,沒有銀行信貸的支持,將去向哪里?原本民營經濟是市場經濟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但目前在這種流動性不足、信貸緊縮、整個鋼鐵行業低迷的大背景下,這一切看似已經不成立。甚至在西方國家,這種“回歸國有”的趨勢也很明顯。這到底是怎么了?
“瘋狂收購”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能夠對提升企業盈利能力起到實際的作用。特殊情況下,只能特別對待。也許國有和民營在企業運營的微觀層面上都不是問題,而是誰能在危難情況下能夠帶領企業維持生存、走出困境、獲得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