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產經 > 國務院通過石化業振興規劃 > 正文
本報記者 明 茜
石化振興規劃終于出臺,備受關注的煉油板塊得到“積極推進在建項目”的按語。
“此次振興規劃主要由發改委產業協調司牽頭制訂,而另一個相關部門能源局,則對煉油另有規劃。”2月24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一位高層人士對本報記者稱。
據悉,上海、寧波、南京三個3000萬噸的超大型煉油基地,已列入發改委能源局的規劃。由此,未來三年內,9大煉油基地將出現在中國沿海,等待由海上而來的進口原油。
在能源局未來3年的油氣規劃中,建設大型煉油基地由三部分組成:加快鎮海、茂名等煉油廠改擴建項目建設;落實建設條件,開工建設四川、廣州、泉州、上海等大型煉油項目;積極推進委內瑞拉、卡塔爾、俄羅斯等國企業提供原油資源在我國合資建設的大型煉油項目。
最終,“逐步形成寧波、上海、南京等規模超過年3000萬噸以及茂名、廣州、惠州、泉州、天津、曹妃甸等規模超過年2000萬噸的大型煉油基地”。
但在經濟下行風險下,大型煉油項目的集中上馬固然可以拉動內需,但也面臨油品需求下滑的挑戰。
三大基地齊聚長三角
“今年前后,我們一直擔心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一些在建項目都有可能停工,而發改委能源局的規劃相當高調,一下就提了3個3000萬噸的煉油基地,把一些過去沒有定論的項目都以很積極的態度明確下來了。”易貿資訊研究員對本報記者稱。
對于3000萬噸煉油基地項目,此前已有明顯跡象是鎮海煉化。
2008年5月,位于寧波的國內第一煉油大戶鎮海煉化對外披露,中國石化總部決定,將于2009年9月之前,使鎮海煉化的原油加工能力由2000萬噸增加到2300萬噸。當時業內就有人推測,鎮海煉化的下一個目標是突破3000萬噸/年。
而上海和南京的情況,一位業內人士對本報分析稱,“煉油基地并不一定只有一個煉油項目,很有可能是幾個項目共同形成3000萬噸的產能。”
2008年10月11日,中石化集團與上海市政府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其內容之一就是加強在上海化工區的一個煉油一體化項目上的合作。該項目的規模以及發改委的審批情況,一直都沒有向外界透露。
“該項目應該是有別于上海石化、高橋石化。在這一項目上,上海市政府的話語權要高于前兩個項目。”東方油氣網鐘健對本報稱。
中石化在上海化工區的新項目,將是上海地區新煉能的主要來源。“大型煉油項目怎么也在1000萬噸以上,加上上石化、高橋石化的產能,整個上海的煉能有可能接近4000萬噸/年。”上述人士對本報分析。
南京被列入3000萬噸煉油基地,則多少有些出人意料。金陵石化2007年原油加工量達到1073萬噸,成為長江沿線首個千萬噸級煉油生產基地。而當地另一個煉化企業揚子石化,其產能也僅在1000萬噸左右。另一個1000萬噸從何而來,目前尚不明朗。
贏家中石化
在能源局開出的這張未來三年煉油基地的建設單目上,東南沿海收獲最大。易貿資訊提供的數據顯示,此前,東南沿海煉能占全國煉能不足50%。
“在煉油項目方面,沿海城市越來越獲得政府的青睞,一方面,由于未來中國的新增原油絕大多數要依靠進口原油,另一方面,東南沿海地區也是成品油需求較大的區域。”易貿資訊研究員分析。
目前,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接近51%。據國土資源部的預測,如不加強勘查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到2020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將上升至60%。
而根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提供的數字,2008年,中國生產原油近1.9億噸,同比增長2.3%,同期,中國進口原油1.79億噸,比上年增長9.6%。
中石化則是中國煉油版圖調整的最大受益者。“此次規劃涉及的東南沿海,原本就屬于中石化的傳統勢力范圍,所以這一結果并不意外。”上述人士分析。
單目上提到的項目除四川、惠州分別歸屬中石油、中海油,廣州、上海、寧波、南京、茂名項目均屬于中石化,而泉州、天津、曹妃甸三個項目也很可能最終落戶中石化。
擴產的另一面
然而,對于中石化而言,多個煉化項目的開工,也將意味著更高的負債率。
能源局局長張國寶1月撰文稱“中國石化資產負債率在60%以上,現金流非常緊張,銀行惜貸,下一步已經沒有后續資金完成新的投資計劃。”
如果沒有巨額財政補貼,2008年上半年,中國石化將遭遇上市以來首次虧損。據其半年報,2008年上半年,其煉油板塊虧損460億之巨。
中石化的資金壓力還來自其上游擴張計劃。近來,欲加強上游資源的中石化,頻頻參與國際油氣資源的收購談判。
僅2009年2月,就傳出中石化正在抓住機遇試圖收購西班牙薩維地產集團所持的歐洲油氣巨頭雷普索爾YPF20%的股權,以及,中石化可能斥資1.3億美元收購俄羅斯中型石油企業烏拉爾能源公司(Urals Energy)。雷普索爾YPF公司是世界性的油氣化工一體化公司,全球排名第八位。
而對于整個煉油行業來說,產能的擴張亦有隱憂。
“在這樣的經濟形勢下,擴大需求比增加產能更為重要,與其加強煉油項目的建設來拉動內需,不如增加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直接增加市場需求。”中國能源網CEO韓曉平對本報記者表示。(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相關專題: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