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煒旋
2009年全國煤炭產運銷銜接會(下簡稱“煤炭訂貨會”)已過去45天,但五大電力集團與各煤炭企業的電煤合同仍然一單未簽,雙方博弈仍在繼續。
在“煤電頂牛”、合同未簽的背景下,煤炭企業開始限產保價,甚至部分煤企對電廠開始限供;而電力企業則著手海外尋煤,以拓寬電煤來源的多樣性……但“50%的煤炭用于發電”的高關聯度決定雙方仍需回到談判桌,最終從價格談判上尋求突破。
由于高煤價且未能實施新一輪“煤電聯動”,2008年五大電力集團虧損額高達322.5億元。而雪上加霜的是,國際金融危機已導致國內電力需求從2008年10月起連續四個月出現了負增長,今年1月份,國網系統售電量下降11.9%,除新疆、湖南增長外,其他省區全部負增長。
“只有在現有煤價基礎上再下降50元,電力企業才有可能盈虧平衡。”2月6日,中電投總經理陸啟洲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希望,煤炭央企應該帶頭降價并簽訂合同,以起到示范作用。
除了對煤企的期望,陸啟洲在整個訪談中三句不離“改革”——電力體制改革跟不上中國經濟市場化進程被他視為談判結果“難產”的根源。“電力體制改革沒到位,誰主導召開會議都沒有用,根子沒解決。”他說。
但他對前景依然保持謹慎的樂觀,“我估計到4月份左右就要有一個說法,不能再拖,會達成一個雙方能夠接受的方案。”
更令人期待的是,他認為煤電矛盾暴露之后,在能源體制方面“國家會下決心推進電力體制改革,下決心逐步理順煤電價格機制,下決心控制一次能源”。
電力改革沒到位是根源
《21世紀》:2009年全國煤炭訂貨會電煤合同始終未簽,目前談判最新進展怎樣?
陸啟洲:煤炭訂貨會上,由于煤電雙方在價格上的期望值差距較大,大多數電煤合同沒有簽下來。訂貨會后,無論是央企層面還是地方企業層面,煤電雙方繼續保持接觸,但到目前為止還是沒能達成一致。
《21世紀》:遲遲未能達成一致的原因是什么?與往年相比,今年的談判為什么會這么困難?
陸啟洲:電力和煤炭企業對今年市場供需的看法是一致的,由于國際金融危機,對電力、煤炭的需求都在萎縮。為什么雙方對市場預期一致,但對價格的預期卻不一致呢?主要原因是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不同步、不到位,也就是“市場煤”和“計劃電”不同步——煤電緊密相連關聯度很高,大概有50%的煤炭用于發電。這么高的關聯度,但改革方面是不同步的,煤價放開,但電價是受到嚴格管制的。
按照國家統計局統計的2008年1-11月份的數據,煤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33%,發電企業利潤同比下降100%,這種情況在完全市場經濟條件是不可能的。同樣,如果用計劃方式配置資源也不可能發生。只有一方面放開、一方面控制才可能發生這么大的反差。
《21世紀》:有人提出,煤炭訂貨會這種模式已很難發揮實際作用了,對此你怎么看?
陸啟洲:煤炭訂貨會是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一個現象。應該講,真正市場機制下,訂貨會不需要年年開,煤電雙方會根據自己的利益和需求簽訂長期合同,國外90%(供應量)都是長期合同,合同一訂20年,10%作為調節。
現在的情況下,電力體制改革沒到位,誰主導召開會議都沒有用,根子沒解決。
降工資不能消化電企成本
《21世紀》:今年煤企集體提出了漲價的要求,每噸提價50-120元不等,如果煤價按每噸提高50元計算,對電企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陸啟洲:原煤價格每漲20元/噸,相應地影響電價一分錢。上漲50元,相當于發電企業每發一度電增加虧損2.5分錢。去年全國火力發電量約為3萬億千瓦時,今年煤價再漲50元,僅考慮存量因素,相當于火力發電企業在去年基礎上再增加虧損750億元。
電力是基礎產業,一旦發生電力企業因煤炭漲價出現資金鏈斷裂,簡單再生產都難以為繼,將會對經濟、社會造成巨大影響。另外一個后果是,企業喪失擴大再生產能力,這一輪金融危機過后,到下一個經濟上升周期,又會出現前幾年拉閘限電的局面。
《21世紀》:因電煤合同未簽,且市場不好,有部分煤企加大減產力度限產保價,并對電廠斷供或減供,對此你怎么看?
陸啟洲:煤炭企業“限產保價”,大家都認為理所當然,我就再問大家一句,如果電力企業“限電保煤”行不行呢?我們不講保價,我們就講保證我們有一定的煤炭庫存。
目前有一種聲音,讓電力企業通過降工資來消化成本。我要告訴大家,發電企業員工工資在成本中的比重僅6%,去年中電投集團成本是700億元,工資是42億元,而同期煤炭漲價就增加了103億元成本,靠降工資根本不可能消化。
另外,煤炭企業提出由于增值稅和資源稅調整使得他們的成本上升,收益受到影響,因此煤炭要漲價。這讓我很不理解,為什么煤炭企業成本上升了,向下游推動是合理的,但發電企業向下游推動就是不合理的?
市場經濟條件下,本應該是煤炭企業之間競爭,發電企業之間競爭,哪里聽說過跨行業競爭?但現在不但是競爭,還“頂牛”了。現在,煤炭企業、發電企業內部不但不競爭,還抱起團來,一方一齊要求漲價,另一方一齊要求降價。說明我們電力體制改革沒到位,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沒有通過價格信號反映出來。
煤電聯營意在加大話語權
《21世紀》:在你看來,目前的煤電談判僵局突破點在哪?結局會是如何?
陸啟洲:我們預計,今年上半年煤炭、電力市場需求還會向下走,煤電雙方仍有可能達成一致。市場的力量比誰都強大,煤炭企業早晚也得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因為煤炭企業的固定成本比例是70%,也就是說即使一噸煤不生產也要支付70%的成本,煤企不會長期限產。
我認為煤炭央企要帶頭降價。盡管煤炭央企占全國電煤產量不到20%,但煤炭央企帶頭簽訂合同,將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從實際情況看,中央能夠調控的也只有煤炭央企。
在這方面,地方和中央企業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去年全國有7個省在發電企業虧損的情況下還降電價,發電企業虧損到這個程度還要降電價,而不是降煤價,說明什么問題?說明中央企業利益和地方利益在博弈,因為電力企業基本都是央企。同時也說明中央政府對一次能源控制較弱,對二次能源控制很強,畢竟五大發電集團占了半壁江山。
現在都強調央企履行社會責任,我想無論是煤炭央企,還是電力央企,都應該承擔社會責任。
《21世紀》:如果煤價下調不能實現,是否有可能通過新一輪煤電聯動或國資委注資來彌補電企成本上升所造成的損失呢?
陸啟洲: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2.5分錢的上升成本如何往下傳導?去年還有2分錢是由電網背著,理順這2分錢還有可能,但再推2.5分錢難度很大。而且現在問題是煤炭企業漲價要價不是50元,是120元,維持電力盈虧平衡,電價還得漲幾分錢,決策部門能下得了這個決心嗎?
對于國資委注資,我認為,國資委要救的企業不少,收上去的錢并不多,哪有那么多錢來給發電企業注資?
《21世紀》:由于煤電矛盾導致電煤供應不穩,發電企業近幾年積極向煤炭領域拓展,這從市場經濟條件下并不符合專業化分工的趨勢,這是否也是煤電矛盾所迫?
陸啟洲:大家都認為發電企業向上游拓展、煤電聯營是很好的措施,但我認為,這是市場經濟不健全的情況下不得已的措施,不符合社會化大生產、專業化分工的原則。但發電企業總不能坐以待斃,總要想辦法維持生存。
2008年中電投的煤炭產量已達到3700萬噸,今年要增加1000萬噸,2012到2013年,煤炭產能達到1億噸,自給率達到70%以上。屆時我們的話語權會比現在大一些吧。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