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實業投資主導的國際化模式——三一集團1億歐元在德建廠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曹昌/湖南報道
柏林時間1月29日下午1時,德國總理府,三一集團與德國北威州政府投資協議簽字儀式在此舉行,正在德國訪問的溫家寶總理與德國總理默克爾一起出席了該簽約儀式。
“溫總理訪問德國期間,中德雙方共簽署了6個投資項目,其中有5個(項目)是德國對中國的投資,唯有三一集團的項目是中國對德國的投資。”2月3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三一集團采訪時,該公司副總裁何真臨除了用“氣定神閑”來形容此次海外擴張外,還將三一集團通過實業投資推動國際化進程的方式解讀為“獨特的三一模式”。
中國在歐最大實業投資
據介紹,三一集團此番擬在德國北威州科隆市建立的研發中心及機械制造基地,將覆蓋整個歐洲市場,項目計劃投資1億歐元,達產后年產工程機械產品3000臺,預計實現年銷售收入3.5億歐元,利潤總額4802萬歐元,投資利潤率為27.75%,投資回收期6.93年。
德國是全球舉足輕重的建筑設備及建材機械供應國。據中國工程機械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07年,德國建筑設備及建材機械總銷售額為152.6億歐元,其中75%的產品出口國外。“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何真臨認為,“這是一次向先進國家學習的好機會,也能為中德兩國經貿關系的進一步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對于這個迄今為止中國在歐洲最大的一筆實業投資項目,坊間普遍認為三一集團此舉旨在降低采購成本,進一步配置資源,擴大歐洲市場份額,提高國際品牌影響力。對此,何真臨毫不掩飾地說,“要用國際化的資源提升國際化的三一。”
金融危機不改戰略布局
2008年,三一集團實現銷售收入209億元,實現海外銷售近5億美元,旗下混凝土機械、筑路機械、履帶起重機械、樁工機械等成為了國內第一品牌。新時期下,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定下目標——到2012年力爭實現1000億元的銷售。目標如何實現?梁穩根及其管理團隊將戰略思路定位于國際化。
據介紹,早在21世紀初,三一集團就開始逐步向國際市場拓展。除在130多個國家設立辦事處或分公司外,該公司還以實業投資的方式在海外設立了研發中心及制造基地。2006年11月,三一集團在印度投資6000萬美元建立了研發中心及制造基地。2007年9月,三一集團又與美國喬治亞州政府簽署協議,投資6000萬美元建設研發中心及制造基地,2007年底,三一集團總裁向文波曾向記者透露,該公司還將在南美洲的巴西和歐洲的德國建立生產基地,完善海外營銷網絡。一年多的時間過去,在全球金融危機的陰霾下,德國研發中心及制造基地仍付諸現實。
“公司利潤多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長速度,這是支撐我們企業海外擴張、強勁發展的源泉,我們具備抗擊金融海嘯的能力。”何真臨援引梁穩根日前在公司早餐會上的一次對話說,三一的核心理念是“品質改變世界”,只在國內發展,不可能讓世界裝備制造業發生變化,世界也不可能分享到中國創新的成果,“所以,三一要大力推進國際化的進展,締造世界最高的品質!”
實業投資主導“三一模式”
觀察企業“走出去”的方式,絕大多數企業均選擇派駐辦事機構與跨國并購的模式,如2008年6月,同屬工程機械行業龍頭企業的中聯重科以2.71億歐元并購意大利CIFA公司,而較少企業采取海外設廠的模式。縱觀三一集團的發展史,除2003年兼并湖南邵陽汽車制造廠外,其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投資均為實業投資。
緣何三一集團對實業投資“情有獨鐘”?該公司總裁向文波曾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將此歸結于“自主發展”4個字。
何真臨對記者闡述:“跨國并購鮮少有成功案例,主要原因歸結于文化整合難度大,管理水平有差距。中聯并購CIFA案進展順利,得益于文化融合工作做得較扎實。海外實業投資難度也大,時間長,從零起步,但公司十多年的發展,積淀了一個獨特的三一模式,即從文化上更多地強調自我發展,從產業上更多地強調自主創新、健康發展,我認為,國際企業間的競爭,不是規模、利潤的競爭,而是模式上的較量,看誰更健康、更具成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