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家化現在還經常接到消費者的咨詢電話和信件,打聽哪里有賣老產品,有人說是替長輩買,也有自己用了覺得好的。
“產品是有生命的,品牌卻可以永遠保持下去。”秦奮華說。但他承認,老產品的負面壓力很大,如果不想被人忘記,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
他說,老產品之所以一直處于低迷狀態,是因為很多工廠無力作為,或者即使有作為,也是盲目行動,沒有了解新時代下消費者的需求。
現在上海家化正在致力于分析老品牌的資產,分析市場需求,尋找結合點再推出市場。經銷渠道上,上海家化也開始實施針對農村和偏遠市場做深度分銷的策略。
始于1950年代的“友誼雪花膏”是上海家化當年聞名全國的產品之一。對于南方消費者而言,它的配方太油,但這種產品在干燥的東北、華北、西北即所謂“三北”地區的需求量卻很大。于是上海家化把友誼雪花膏的生產基地轉移到了大連,在包裝上做了一些升級,但是保留原有的花盒和封蠟。
如今在“三北”地區的超市和日用百貨商店都能買到友誼雪花膏,目前友誼雪花膏的年銷售額是4000萬到5000萬元。根據上海家化的說法,盡管是老產品,產品庫存和材料庫存的壓力都不大。
郁美凈令人難忘的產品是鮮奶霜,同樣令人難忘的還有包裝上的娃娃臉。1980年初,天津第六印刷廠負責印制郁美凈包裝的一名工人路過一家照相館時看到櫥窗里一張小女孩的照片很可愛,在征得女孩家人同意后,她的照片被用在了郁美凈產品外包裝上。
在外資“圍剿”的那個階段,即便小女孩瓷娃娃般的笑臉依然動人,郁美凈利潤空間也已不到2%。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郁美凈制訂了三個“三年計劃”,在保持傳統的兒童產品優勢外又開發了成人護膚和美容產品,并延伸到香皂、牙膏等日用品領域。
郁美凈也幾乎不做廣告,而是將主要的資本用以建立自己的銷售網絡,將營銷的觸角伸向全國各地乃至村寨。
就在這些品牌致力于鋪設二三線城市和農村市場的銷售網絡的時候,豈料此時在一線城市市場從天上掉下來一個餡餅。
懷舊時尚潮流來臨時,那些引導著潮流、掌握著消費話語權的都市年輕人也開始對這些中國老護膚品牌有了認知—原來這個世界上并不是只有寶潔和歐萊雅。而且,即便摒除懷舊和民族情緒,這些老品牌的性價比也能夠讓人滿意。
過了一段時間后他們還發現,除了網購,在逛超市時也能夠把這些品牌的產品順手丟進購物籃。從2006年起,郁美凈開始進駐大型連鎖超市沃爾瑪和華潤萬家;蜂花的產品也出現在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歐尚、樂購、世紀聯華等大型賣場中。
來自卜蜂蓮花的數據顯示,該賣場上海地區蜂花、百雀羚等老牌國貨護膚品的銷量“穩中有升”,2008年百雀羚銷售額同比增長8%左右,蜂花略增0.3%。家樂福上海地區蜂花護發素的銷售情況也“令人滿意”。
不知是出于時間上的巧合還是出于迎合這股潮流的自覺,2006年7月,中國香精香料化妝品工業協會在北京召開化妝品行業品牌發展戰略研討會,目的就是加速中國化妝品行業名牌培育力度,蜂花、郁美凈等大部分本土化妝品企業都出現在了會場上。
但是能獨立生存下來的畢竟是少數。從1990年代至今,中國的日化品牌進入整合期。
1915年與茅臺酒同獲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大獎的“謝馥春”產品在市場上已經難覓蹤跡;號稱慈禧專用、百年品牌“孔鳳春”則因為陳舊的機制導致經營不善,于2004年遠嫁廣東民營日化企業飄影集團;中國第一個出口化妝品“芭蕾”在經過了外資撤資風暴后開始衰退,最終于2004年與索芙特重組。
“國產老牌化妝品并不是倒在自己的質量上,而是倒在了外國化妝品狂轟亂炸的廣告宣傳下。”上海華銀的一位高層說。當然,廣告只是土洋競爭的一個最集中的體現。即便到現在,資金的匱乏、技術和經營管理理念的落后也讓國產化妝品牌難以和外資品牌正面交手,在這股國貨復興的熱潮中,各個品牌也僅有還存留在人們記憶中的一兩款產品受到青睞。
2009年初的上海家樂福超市中,蜂花的草本新系列產品已經上架,但是業績不明顯,遠不如傳統的黃瓶裝護發素。紅瓶的洗發水也處境尷尬,本來洗護分離的概念吸引的是比較追求生活品質的一類人群,但這部分人群卻更愿意購買外資品牌的洗發水。
營銷企劃人黃志東分析說,中華老字號們普遍輕視設計,不懂得如何包裝產品,只能夠成為低檔、價廉的代名?詞。
進一步而言,這些品牌普遍缺乏品牌管理,1931年,寶潔公司首創了品牌經理制,并在寶潔樹立了“將品牌當作一項事業來經營”的信念。但是在“中華老字號”中,上海家化是惟一比較早有品牌意識、并在品牌管理上有一定建樹的公司,其它均沒有什么良好的表現。
陳少軍坦言,他接觸到的一些老牌化妝品企業大都產品單一,利潤又薄,發展前景并不樂觀。他一直在呼吁廠家要提高產品質量和品牌效應,加大向高端市場和海外市場進軍的力度。而目前,國內化妝品品牌主要占據中低端市場,產品附加值低。
要讓那些觀念陳舊、體制僵化的品牌煥發生機遠非呼吁所能解決。有限的資金以及政策的重重限制讓這些大都屬于國有的公司很難吸引那些在外資品牌的廣告洗禮中長大的年輕人加盟。即便現有的人才,也在不斷地流失。
當然,陳少軍說,國產老牌化妝品也有一些優勢:計劃經濟時代留下的遍布全國的銷售網絡較為完善;國有老企業與政府部門溝通也一套經驗和方法;國產老品牌與地方經銷商、產品供應商也都保持著多年的關系。
與實力雄厚的大品牌比起來,這些優勢難稱獨特。何況它們還要提防產品系列全、價格多樣、尤其是舍得賠錢培育市場的大品牌進入到它們擅長的二三級市場。
現在尚無法預知一股懷舊的時尚潮流能否構成這些曾經盛極一時的化妝品牌收回失地、重回一線的轉折,可以知道的是,這些曾經的“香香”要想傳承芬芳,光有一時的時尚潮流和一群人的追捧還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