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王熙喜 發自上海
二度折戟滬上
百佳超市(中國區)行政及公關部經理廖穗湘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百佳超市國和路店停業是“內部調整”,百佳不會放棄上海,公司將在古北新開一家店,“仍然是大賣場”。有媒體報道,百佳國和路店從開張以來,每月“倒貼”達到200萬元,其注冊資金只有4000萬元。對此廖穗湘表示:“那是媒體的猜測。” 一經銷商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賣場的經銷商均此前接到了通知,2008年12月28日是提貨的截止日期,否則便視作放棄所有權。
1994年,百佳超市打著李嘉誠旗下產業的旗號進入上海,最鼎盛時期,百佳在上海曾有20多家門店,隨后逐步萎縮。2000年,百佳超市以“1元錢”的象征性價格,將14家門店轉讓給荷蘭阿霍德公司投資的頂頂鮮超市后,基本退出上海市場,僅在梅龍鎮廣場地下一樓保留了近600平方米單店。6年后,百佳超市重新殺回上海市場,百佳國和路店成為其在上海市場的唯一一家大賣場。
當時,百佳超市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馮硯祖高調宣布,該店是百佳以上海為中心拓展華東業務的戰略基地,未來3年內,百佳還計劃在上海再開8-10家大賣場。然而百佳再度折戟上海。
此前有消息稱,百佳上海國和路店停業,是因為香港企業受金融海嘯影響收縮國內戰線。對此廖穗湘明確表示,國和路店的停業與金融海嘯無關。
據悉,在金融海嘯沖擊下,香港零售業有些“感冒”,擁有62年歷史的香港電器零售連鎖老字號泰林門店和香港商業繁華地帶的旺鋪U-right服裝連鎖已經關門停業。
零售業資深人士黃靜否認了上海大賣場的下滑趨勢:“2009年沃爾瑪將在中國開設超過50家店,家樂福上海、家樂福武漢收入還略有成長,大約在5%左右。”
黃靜表示,大賣場多為居民生活消費必需品,且一直堅持低價經營策略,加上國家拉動內需的政策,其銷售業績應該不會下滑。
國和路店的死穴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百佳超市國和路店的經營策略有問題,其賣場面積僅為5000平方米,很難想象孤懸于上海的這一家大賣場能夠擁有相等的談判資本。供應商不會把大量資源如促銷、年終返利、折扣等讓給上海百佳。它的采購不是全國采購、大區采購,而是當地獨立一家店的采購。更糟糕的是,“它沒有配送中心”,完全依賴供貨商送貨上門。
另外,選址也有問題。百佳國和路大賣場地處五角場與中原商圈的交會處,受到了這兩個商圈的擠壓;且又距離極為強勢的歐尚中原店僅1公里。
家樂福在上海有18家大賣場,每家大賣場1萬平方米以上,據2007年中國百強名單,其全國112家門店年銷售規模達296億元。沃爾瑪與其規模相當。
將新開的百佳古北店,位于上海最優質的古北商圈,居民多為海外人士和精英,家樂福古北店是全亞洲最好的店之一,人均購買額達到300-400元,還有易初蓮花虎踞于此,“如果沒有配套的物流和采購中心,外圍無開店計劃,百佳超市古北店的前景也很難樂觀。”黃靜表示。
上海商學院周勇教授稱,上海由100多家大賣場主導,2000多家中小超市為(居民小區)基礎,高端超市點綴其間,還有4000家便利店。
在這么激烈的競爭中,超市可以走高端化、生鮮化之路。比如“城市超市”,十幾年在上海扎根,也有8家店。它主要服務于在滬外籍人士,以進口商品為主,服務方式和商品陳列都與眾不同。
生鮮超市近期也有崛起之勢。由于上海有400多家標準化菜場,生鮮超市步履維艱—它要到各地采購,沒日沒夜地采購。但農工商、聯華生鮮中心、山東家家悅、福建永輝等闖出自己的路。
廖穗湘表示:“生鮮產品一直是我們的強項,占上海超市收入的30%以上,以后也會堅持走這條路。”
周勇表示,大賣場發展前景有兩種,要么成為更大的社區購物中心,面積在2萬-3萬平方米,要么縮小面積,降低成本,成為社區里的超市。
據悉,法國零售商歐尚正計劃在中國引入其購物中心業態,將投資3.2億元在華東建設其在中國第一家購物中心,該商業中心設有168個商鋪,其中包括品牌風味餐廳、時尚百貨專賣、專業體育用品城、美式家居生活館及多元生活品牌店等。
總之單店獨斗的模式不具備任何優勢和影響力。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