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心!毒碗來了!
調查顯示,八成仿瓷餐具違規使用有毒材料
文/本刊記者 章勇
“生產一件仿瓷餐具如果使用蜜胺樹脂,成本約為10塊錢,而用尿醛樹脂加工只要3、4塊錢。”
“按照國家質檢總局的規定,從2008年1月1號開始,包括仿瓷餐具在內的食品包裝容器生產企業,必須通過國家質檢總局委派機構的驗收,取得工業生產許可證才能生產。可是近一年的時間過去了,截至今年12月16號,全國近千家仿瓷生產企業獲得工業生產許可證的只有23家。”
日前,北京陳女士給孩子買的仿瓷餐具用了沒幾天,漂亮餐具就變了樣。陳女士用所謂的“仿瓷餐具”裝小朋友的食物,不過蒸煮過后卻散發出刺鼻味。“在鍋里蒸了以后,用杓子刮一刮就黑了,黑了你看起皺起泡泡,不能遇高溫,還有一股那個熏人的味道出來。”
餐具變形掉色,怎么回事?餐具店家:“沒有害、無毒的,耐高溫只是100度,加熱是不行的。”店家的說法如此,不過專家戳破謊言,說真正的仿瓷餐具,至少可以耐溫攝氏150度,原來是原料本身就有問題。
為此,相關媒體記者在幾家餐具生產企業調查時發現,工人們都在使用一種A1粉生產餐具。隨后,記者通過聯系公司負責人了解到,A1粉主料是甲醛、尿素、木槳,就是脲醛樹脂。工廠用的這種脲醛樹脂,加熱后會釋放致癌物甲醛,已經被禁止用來生產餐具,但因為成本比合格原料便宜6到7成,因此普遍被使用,而更令人擔心的是大陸上千家這類的餐具工廠,竟然只有23家領有合格證書。
脲醛樹脂何許物也
脲醛樹脂由尿素和甲醛溶液在堿或酸催化下進行縮聚反應制得。脲醛樹脂會發生水解,進而釋放甲醛氣體,且水分越多、酸性越強、溫度越高,其水解程度越嚴重,釋放的甲醛氣體越多。
而甲醛是一種溶于水的氣體,有凝固蛋白質的作用,其35%-40%的水溶液通稱為福爾馬林。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甲醛為致癌物質。因此,使用脲醛樹脂制作餐具對人體是有害的。
測出甲醛超標
繼11月份揭露仿瓷餐具存在安全問題之后,近日,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又與北京凱發環保技術咨詢中心聯合發布了北京大型連鎖超市及批發市場仿瓷餐具質量調查報告。報告顯示:送檢產品中,有80%違規使用了價格低廉、有毒有害的原材料。此次調查涉及的仿瓷餐具前后歷經了三次檢測,問題越查越多。
據國際食品包裝協會負責人董金獅說,上個月,協會從北京的5家連鎖超市和8個批發市場購買了15家企業生產的15個仿瓷餐具樣品,并將其送至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直屬的檢驗中心——國家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單位進行檢測。檢測結果顯示,超市抽取的5個樣品都符合相應的標準要求,但從批發市場抽取的樣品問題較多,只有5個樣品是合格的,合格率為50%。
從國際食品包裝協會提供的檢測報告中看到,批發市場抽取的10個樣品最突出的問題是,在耐濕熱性測試中樣品出現裂紋,甲醛析出及含量超標。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還在調查中發現,在批發市場所抽取10個樣品的生產企業中,獲得生產許可證的僅有1家,“這意味著在此次抽樣中,批發市場所售仿瓷餐具有九成為違法產品”,董金獅說,按照國家質檢總局的規定,從今年1月1日開始,包括仿瓷餐具在內的食品包裝容器生產企業,必須通過國家質檢總局委派機構的驗收,取得工業生產許可證才能生產。
違法企業十之八九
“其實我們早就發現了這個問題,也向有關部門反映過。就在前不久,我們還向浙江省質檢部門舉報過,但目前沒有任何回復”,專業從事仿瓷餐具研發、已有15年相關工作經驗的陳杰透露,其實一些企業使用劣質原料的根源就在于劣質原料價格低廉。
“密胺樹脂材料的價格為1.3萬-1.4萬元/噸,而脲醛樹脂的價格為5000元/噸左右”,據陳杰介紹,三聚氰胺與甲醛反應所得的聚合物,被稱為密胺樹脂。固化后密胺樹脂無色透明,在沸水中成分穩定,甚至可以在150℃的高溫下使用,密胺餐具即是指采用密胺樹脂加木漿填料后制成的模塑制品。而脲醛樹脂是尿素與甲醛進行反應后所得,其反應為可逆反應,即在一定的溫度下,尿素與甲醛又會發生分離,“這就是為什么有些劣質仿瓷餐具在熱水中煮過后會出現刺鼻氣味的原因,那是甲醛 ”。
董金獅說,通過查閱國家食品包裝容器原料目錄和食品添加劑目錄,發現兩個目錄都沒有把脲醛樹脂收錄其中,這也就意味著,國家禁止使用脲醛樹脂生產餐具。
“這些違規使用原料的企業都沒有生產許可證,其產品卻能大量充斥市場,原因就在于價格低廉”,董金獅說,在全國1000多家仿瓷餐具生產企業中,目前只有20多家擁有生產許可證,““98%的企業在違法生產,對食品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食品安全大于天,當我們還在懷疑毒奶事件中的兒童是否已經得到良好救助的時候,毒餐具便又浮出水面,這是怎樣的尷尬,怎樣的傷害?質檢部門責任重大。對于食品安全可能存在的問題,質監部門應該“寧可信其有”,對各種來源的舉報線索高度重視,及時展開有力度的市場抽查和產品檢測,并定期向全社會發布近期抽查事項和檢測結果。“媒體曝光”不應該是捅破無良潛規則的必經程序,更不應該是唯一途徑。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