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1月,我國兩大煉油商中石油、中石化部分加油站延續去年年底自行降價的風潮,降價地區和降價幅度甚至進一步擴大。伴隨著更為廣泛的民營加油站“降價”行情,國內成品油市場出現罕見的“價格大戰”景象。此輪“降價”行情還將持續多久?中石油、中石化兩“巨頭”的降價空間還有多大?記者就此采訪了有關人士。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說,當前中石油、中石化采取的降價促銷仍為臨時性措施,主要是為了應對當前經濟下滑所導致的消費需求急劇下降。他指出,生產領域對消費疲軟的反應有一定的滯后性,隨著煉油企業因消費不通暢逐漸采取減產等措施,市場供應會逐步減少,屆時這種加油站紛紛降價促銷的情況會很快得以緩解。
2008年11月初,中石油、中石化位于湖北、山東等地的加油站相繼下調了成品油零售價格。這一趨勢在12月底愈演愈烈,兩公司在上海、福建、重慶等地區加油站紛紛加入。進入2009年,這場由兩大石油公司和民營加油站參與的“價格戰”范圍進一步擴大,降價幅度也越來越大。兩公司在浙江、江蘇、廣東、海南等地加油站價格相繼出現松動。在上海,兩公司甚至已進行“第二輪”降價,中石油93號汽油價已降至每升4.66元,比地區最高限價每升5.06元低了0.4元,比北京地區的價格更是低了逾0.7元,競爭激烈程度與此前兩公司“價格聯盟”的狀況相比,令人咋舌。
針對地區加油站降價現象,中石油、中石化兩公司相關負責人近期表示,部分地區銷售公司下調成品油價格純屬個別行為。各地區銷售公司在經營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權,春節期間正逢成品油銷售淡季,部分地區公司根據年內任務完成情況不同,選擇通過促銷在國家政策范圍內適當下調價格,“是非常正常的商業手段”!
董秀成解釋說,石油企業生產是一個完整的鏈條。去年下半年,受全球金融危機沖擊實體經濟影響,石油石化終端市場急劇萎縮,石油企業在缺乏預期的情況下,面臨高庫存難題。流通環節庫存積壓會進一步影響煉油企業生產,導致煉油企業出現“憋罐”,并進而影響上游原油生產環節,對于中石油、中石化這種產業鏈比較完整的石油企業來說,這種損失是難以承受的。因此,為了盡快消化庫存,兩大石油公司紛紛加入民營加油站降價風潮,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價格聯盟”。
同樣受需求疲軟影響,在價格方面更加靈活的民營加油站最早掀起了此輪“降價”行情。國際油價在2008年下半年急劇下跌,地方煉廠煉油成本降低,以及中石油、中石化批發環節價格下調,更為民營加油站降價擴大了空間,并進一步加大了兩大公司成品油銷售面臨的壓力。
對此,中石化相關人士說,部分地區銷售公司大幅下調零售終端價格,導致企業盈利空間減少,部分產品甚至出現虧損,本身并不是企業所愿意看到的。完全依靠價格競爭的手段進行促銷從根本上也不符合企業的根本利益。
市場監測顯示,隨著國內成品油價格大戰的推進,成品油價格繼續下降的空間逐步縮窄。行業分析人士指出,兩大公司曾在去年12月加大對煉廠資源向銷售環節的轉移,1月上半月兩公司降價銷售的仍是這批資源,由于不含1月份開始增收的消費稅部分,這批資源的利潤空間相對較大。隨著1月煉廠出廠資源逐步調撥到位,其成本因增收消費稅已大幅提高,繼續降價銷售,意味著虧損的到來。預計兩大公司降價空間將逐步縮窄。
盡管如此,分析人士指出,當前汽油處于需求淡季,柴油需求呈現低迷。宏觀經濟面導致的能源需求下降將陸續顯現,短期內市場基本面不會有明顯變化,供過于求的疲軟行情一定時間內仍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