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三鹿的成長過程也充滿艱辛。1956年2月16日,散居在石家莊郊區的18戶奶農,把32頭牛、170只羊趕到一起,組成“幸福乳業生產合作社”,這就是三鹿集團的前身。1983年三鹿與東北和杭州的兩家食品廠共同完成“化母乳化奶粉”攻關項目,這就是三鹿最初的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
1993年11月,三鹿與唐山市第二乳品廠實行“產品聯合”,即OEM(貼牌生產)。之后三鹿又控股參股多家企業,但OEM模式并沒有消失。三鹿采取方式是,以品牌作為交換,收取51%的利潤。在經營管理上,三鹿有派駐人員,但由于三鹿不掌控工廠,所起的作用不大。這種貼牌生產能迅速帶來規模的擴張,可也給三鹿產品質量控制帶來了風險。
最近幾年,液態奶利潤直線下滑,奶粉利潤率高達10%—15%,而奶粉產銷正是三鹿優勢所在,三鹿借此快速擴張。2004年三鹿擁有21家工廠中就有6家貼牌企業。2005年,三鹿與恒天然合資,獲得一筆雄厚的資金,讓其快速擴張更有“底氣”。截至今年9月初,三鹿旗下的工廠已達到40多家,公司產能達到年產奶粉25萬噸和液態奶8萬噸,成為國內最大的奶粉生產企業。2005年三鹿銷售額為74.53億元,2006年達到87億元,2007年則達到100多億元。
業內人士早已擔憂,“三鹿擴張太快了”。三鹿的快速擴張對原料奶產生巨大需求,但河北地區因為有更多乳企的加入,奶源爭奪加劇。為了滿足對奶源的需求,三鹿在奶源管理上走向混亂,對收購奶源的要求變低,這就給了造假者可乘之機。據《財經網》報道,據其調查,三鹿在石家莊收奶時對原奶要求比其他企業低。這與三鹿30多萬噸產能中有25萬噸的奶粉產能有直接關系,而其他企業在當地少有奶粉工廠,無法消化質量較差奶源。
三鹿走到破產這一步,并不是個案。廣東某奶粉企業銷售總監黃先生指出,國內不少乳企也存在過度擴張的問題。他們的經營理念都是:以“市場”為主導,以“營銷”為重,而對最基礎的奶源建設卻顧不上。奶源管理一片混亂:不扎實建設奶源,沒有奶源就去搶;終端大打價格戰,上游則不斷擠壓奶源收購價。此外,在銷售上,不踏實研發產品,卻制造出各種概念、花哨的營銷手段來促銷,最終“出事”。
過去十年,中國乳制品市場發展迅猛,每年增速均超過10%以上。一些龍頭乳企年增速甚至超過30%。其發展路徑,無不是以強勢營銷手段刺激市場需求,以市場需求帶動產能迅速擴張。但與此同時,中國乳業的奶源環節建設卻相當滯后,企業原奶供應主要依靠分散奶農,除供應得不到保障、經常引發“搶奶”糾紛外,原奶安全性更得不到保障。
業內人士認為,經歷這場災難,乳企們對過往的經營理念將自我修正,回歸踏實。這對于中國乳企來說,未必不是一個好事。
律師觀點
三鹿受害人能否優先賠償?
本報訊(記者/歐志葵)三鹿破產已成定局。然而在這起破產案中,因三鹿奶粉致病的患者、三鹿集團的眾多員工、未收到欠款的供貨商經銷商,他們的利益能否在三鹿破產后得到保證?
據廣東華之杰律師事務所張衍律師分析,根據破產法的規定,公司破產清償時首先要保證職工的工資、保險等,其次是稅款,最后才是普通債權。經銷商、消費者的債權都屬于普通債權。以三鹿目前的狀況而言,在償還了銀行有擔保抵押債務之后,經銷商和患者債權恐難得到保證。
不過,對于三鹿奶粉受害者的賠償,也有法律界人士認為,在獲得賠償的順序中,破產費用、公益債務有優先清償權,此外是工人工資、普通債務(如經銷商的債務)等。破產法明確規定,破產公司財產致人損害的債務屬于公益債務。“所以在破產受理后受害人提出訴訟,又被認定為公益債務的,可能獲得優先賠償。”
張卓宇是廣東省衛生廳確認的首例因服用三鹿奶粉而導致腎結石的消費者。其代理律師陳北元向記者表示,擔心銀行成為最大債權人是否會影響受害人索賠。“三鹿現在提出破產,肯定會引起受害者的關注,他們會更焦急,希望政府部門盡快把賠償方案公諸于眾。”陳北元稱,他并不看好向三鹿索賠會走入訴訟程序,因為這等于完全把受害者推到孤立無援的境況。
據12月1日衛生部對外發出通報稱,截至11月27日8時,全國累計報告因食用三鹿牌奶粉和其他個別問題奶粉導致泌尿系統出現異常的患兒29萬余人,其中僅因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累計篩查嬰幼兒2238萬余人次。
此前,有報道稱,12月10日,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毛群安在衛生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確認,相關部門正在就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的賠償方案進行論證。而賠償方案涉及金額或在40億元左右。其中,26億元的檢查費用由政府負擔,其余的資金則由22家問題奶粉企業,按各自品牌產品確診患兒數量、產品市場占有率、產品三聚氰胺檢測結果等綜合考慮進行分配,三鹿需要支付9億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