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傳曉 鄭世鳳
金融危機刀鋒下,實體經濟的陣陣寒意愈演愈烈。
12月23日,S上石化(600688.SH)公告稱,“預計第四季度的虧損額將大于第三季度,預計全年累計為大額虧損。”
三季報顯示,該公司1-9月虧損總額為26.79億元,其中,上半年虧損3.73億元。就此推得其三季度虧損約23.06億元,累計下來,其今年全年虧損約50億元。
“我們希望提醒投資者的是,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特別猛烈。”S上石化董秘張經明向記者表示。因為前段時間石化企業恐慌性拋盤,導致石化產品的價格體系崩潰,S上石化主要產品價格跌幅已超過60%。
而下游需求實質性減少,及全球石化產能過剩,亦對行業沖擊頗多。
“預計全行業都面臨巨額虧損,只是S上石化先公告了。”上海證券研究員周效飛表示。
業績大幅下挫,也令本來就波折不斷的S上石化股改進程再添變數。圍繞著股改對價,S上石化大股東與流通股股東多有博弈,迄今未有方案提出。
12月24日,S上石化跌停,收于5.33 元。
巨額虧損
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跌情況下,石化類上市公司難逃虧損命運。
S上石化將此次大額虧損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受境外貨源低價沖擊、下游需求萎縮、消化高價庫存原油、四季度煉油補貼取消、油價下調五大負面因素的影響。
從今年7月中旬每桶147.27美元的盤中歷史高點,一路跌到12月18日紐約商交所1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每桶36.22美元,創下自2004年6月以來的最低油價。
但油價傳導,有一定滯后效應。
張經明向記者解釋,由于大多數原油采購自國外,“單子下去,從采購到運輸再到最終入庫,需要2個月。”而油價從最高點下跌到理性價位,亦需要3個月。“因此,現在原油價格下降的影響,傳導到業務,需要5個月左右。”
經歷前期恐慌性拋盤后,石化產品價格體系的恢復,尚需時日。
“石化產業已經好了5年,最近產能釋放較多,應該進入調整期了,金融危機則加速了這一調整期。” 張經明向記者表示。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S上石化作為“不幸家庭”中的一員,顯然沒有透露大額虧損的全部原因,然而在上海石化圈的競爭對手們看來,臃腫的人員結構使S上石化的大額虧損理所當然。
“我們一年1100萬噸產能的公司只有7000名員工,但他們(S上石化)1500萬噸的產能,卻有近20000員工,盡管他們比我們多一些腈綸塑料之類的下游產業,但也不應多出這么多人。”中石化上海分公司一位工程師向本報記者透露。對此,S上石化董秘辦公室主任童擁軍并未否認,“我們最近一直在裁員。”
張經明也表示,減員每年都進行,“最近五六年,每年可減少2000-3000人。”
此外,S上石化表示,“獲悉第四季度將不會獲得中國政府給予的煉油補貼。今年12月19日起,中國政府調低成品油價格,增加了煉油虧損。”
張經明表示,上市公司應對的措施,主要是“對部分設施進行停車檢修,把產量壓下來”。
S上石化公告中亦表示,目前乙烯的生產負荷已降至70%左右,以最大限度減少虧損擴大。
令人意外的是,與油價高企一樣,油價大跌也成為煉油企業虧損的原因之一。“即使拋開高價庫存原油給煉油廠帶來的成本壓力,油價大跌也會讓石化行業面臨虧損,油價太高或太低我們都不賺錢,大概在40-90美元,我們是賺錢的。”上述工程師告訴本報記者,“因為太高或太低都意味著市場需求變小,繼而導致企業產量上不去,但煉油裝置的折舊和能耗仍是那么多,再加上國內成品油價格控制,煉油本來就不掙錢,虧得多也就情有可原。”
股改變數
有市場人士對S上石化的業績預告提出質疑,認為雖然受制于整體經濟形勢,業績下滑嚴重,但50億元虧損有些驚人,而對股改進程或許有所推動。
對比S上石化與中國石化(600028.SH),S上石化今年前三季度每股收益-0.372元,而中國石化每股收益則為0.2元。
但這亦與兩家公司的業務結構有關。半年報顯示,中國石化勘探及開采業務的毛利率高達29.5%,煉油業務毛利率為-18.8%。而S上石化并沒有勘探開采業務,其原油也大多來自進口。
由于中國石化招股說明書承諾,要對S儀化(600871.SH)和S上石化進行整合,市場對中國石化效仿私有化齊魯石化等四公司的方式,對兩家公司進行整合的預期非常強烈。
此后,兩家公司同時啟動兩次股改程序,但方案完全相同的兩次股改,均未獲通過。而中國石化,也因兩者股價過高,而將整合無限期延后。
“但在中國石化內部,私有化兩家上市公司是一定要做的,但去年整合的成本太高。”據接近中國石化的人士向記者表示。
今年11月13日,S上石化與S儀化雙雙漲停,令市場對其股改和私有化想象頗多。而11月10日至今,S上石化的漲幅已高達46.43%。
“從股改角度,如此巨額虧損,會影響到流通股股東與大股東博弈的信心。如果業績很好,很多流通股股東更愿意繼續堅持。”上述人士表示。
從私有化S上石化的角度而言,股價低迷之時,正是成本較低的整合時機。
張經明對此未予置評,僅表示,“這是大股東和流通股股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