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中國出口危局求解(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3日 15:32  《中國經濟報告》雜志

  警惕出口增長后勁不足

  隨著次貸危機的進一步發展,世界經濟和貿易的進一步下滑,中國出口前景不容樂觀。這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被喻為中國出口“晴雨表”和“風向標”的廣州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在104屆秋季展會上,成交量五年來首次下降,出現負增長,比去年秋季展會成交額下降近16%,2008年全年成交額下降5.5%。二是作為推動中國出口重要力量之一的外商直接投資,在2008年7~9月連續三個月合同利用外資出現負增長,部分沿海地區也出現了改革開放30年來首次出現的利用外資負增長態勢,這將嚴重影響未來我國出口增長后勁。三是大宗商品出口增速放緩,如在2008年秋季廣交會上,占據我國出口半壁江山的機電產品成交金額比上屆回落13%,而我國具有傳統優勢的紡織品服裝行業的成交量也都出現不同程度下降。

  但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我國政府高度關注國際金融動蕩對國家經濟和貿易的不利影響,果斷及時地采取了“保增長、促發展”的積極措施。一是采取積極財政政策,加大政府投資擴大國內需求,確定了最近兩年在交通、農業、環境、住房等領域投資4萬億的計劃,這將極大拉動國內的投資需求,減少國內經濟增長對外部市場的依賴;二是實施適度放松的貨幣政策,尤其是加大了對中小企業的融資供給力度;三是對外經貿政策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回調,如2008年10月21日決定適當調高部分勞動密集型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同時,各級地方政府也在積極采取措施,幫助企業脫危解困。可以相信,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積極的政策支持下,企業通過挖掘自身潛力,提高科技與經營管理能力,努力轉變外貿發展方式,一定能夠克服在金融危機的洗禮中獲得新生,并成為未來真正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企業。

  化解出口危機,不排除人民幣適度貶值

  在次貸危機引發的連鎖效應之下,中國出口面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為不使中國出口出現大幅下滑,建議采取以下幾項政策措施。

  一是進一步提高出口退稅率。目前,我國綜合出口退稅率為10.8%,根據出口貨物零稅率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原則,目前我國出口退稅率與17%的增值稅率相比,還有較大的退稅空間。因此,未來一段時間,可以進一步提高勞動密集型、高附加價值產品的出口退稅率。

  二是穩定或適度貶值人民幣匯率。從2005年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起,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連續三年升值近20%。從目前形勢看,隨著美國、歐盟和世界其他主要國家金融體系動蕩,經濟衰退風險加大,世界主要國家貨幣有進一步對人民幣貶值的可能。為此,建議中國人民銀行積極干預外匯市場,結合人民幣持續升值的態勢,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或在必要時適度貶值人民幣,為中國出口營造良好匯率環境。

  三是全力支持中小企業出口。最近一年來,由于用工成本、原材料漲價格普遍上漲,融資困難,加之次貸危機的沖擊,使得中小企業經營異常困難。沿海地區不時有外向型中小企業因出口市場萎縮,經營成本上升而被迫倒閉。中小企業作為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主力軍,相對于大型企業,在這場金融風暴中更顯脆弱。為此,積極用好外貿發展基金、出口信貸、出口保險、銀行信貸等方面給予充分支持,防止中國出口出現大幅下降的不利局面。

  四是優化出口結構,提高商品附加價值。當前國內外不利因素影響中國出口增長的同時,也是優化我國出口結構,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大好時機。為此,要積極化被動為主動,將當前的困難轉化為提高出口商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的動力。政府應通過財政、稅收、金融、信息服務等多種手段為企業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提供支持與便利,為企業的轉產、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提供更多服務與支持。

  五是加強國際經濟政策合作與協調。在當前的全球金融與經濟危機面前,中國應加強與國際經濟組織的合作與協調,敦促西方發達國家要擔負起穩定世界經濟的責任,構建世界或區域性的應對國際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的合作機制。可考慮充分利用中美、中歐、中日等高層對話機制,將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作為戰略經濟對話的重要議題,就利率、匯率政策、貿易保護主義等問題與主要國家進行對話與合作。尤其是要與美國布什政府和未來的奧巴馬政府進行溝通與協調,敦促美國肩負起穩定世界經濟和中美雙邊經貿關系的責任。  

  (作者分別系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歐洲研究部助理研究員、美大研究部助理研究員)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響或涉及到的板塊個股: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Powered By Google 訂制滾動快訊,換一種方式看新聞

網友評論 更多評論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