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學院院士 戴金星
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僅以油型氣地質理論“一元論”為指導,還沒有把煤成氣作為主要能源進行勘探和研究,導致天然氣勘探避開了具有良好含氣遠景的含煤盆地和含煤地層,甚至把煤系當作天然氣勘探的禁區。例如中國陸上最早即1907年就開始機械化石油勘探的鄂爾多斯盆地,直至20世紀80年代引入“二元論”,天然氣勘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系統研究煤成烴,1979年逐漸認識到煤系是生氣的良好烴源巖,可以形成工業性氣田,從而推動了中國煤成氣勘探并提供理論支撐,特別是1983年中國第一批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煤成氣的開發研究”開始實施,大大推進了中國煤成氣勘探、評價和研究,開辟了煤成氣勘探的新領域。
隨之,許多學者相繼提出中國煤系是煤成氣有利的勘探區,為中國煤成氣儲量大發現提供了基礎。近30年勘探實踐證實,這些研究和預測,對現今中國天然氣工業高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至2005年底,中國探明天然氣總儲量的70%為煤成氣;中國大氣田中年產量超過100億立方米的克拉2氣田也是煤成氣田;2007年中國有3個氣區年產量超過100億立方米,其中塔里木煤成氣占絕對優勢。
在“多元論”地質理論的指導下,人類獲得了更為廣闊的找氣領域。以前,我國沒有大氣田,而現今發現了40多個。以前,西氣東輸還在發愁沒有用戶,如今,快速發展的市場推動了中國天然氣勘探開發進程。而作為西氣東輸的主力氣源,塔里木盆地克拉2氣田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