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爭代工訂單 富士康比亞迪鬧翻天
國際巨頭業績下滑導致代工企業訂單減少
每經記者 翟敏 嚴翠 發自深圳
受金融危機影響,很多國際巨頭業績下滑,導致下游代工企業進行“訂單爭奪戰”。
作為全球最大的手機代工工廠,富士康在此次金融風暴中難逃厄運,凈利潤大幅下滑;依靠生產手機電池迅速起家的比亞迪也是如此。這兩家代工企業之間的競爭由來已久,如今更是在訂單方面展開明爭暗斗。
業績:凈利潤均同比下降
富士康8月28日出爐的上半年業績報告稱,上半年銷售收入47.9億美元,同比增長4.34%;而凈利潤僅為1.42億美元,同比下滑56%,創下了富士康國際在港上市以來的新低。
比亞迪素有業界 “小鴻海”之稱。兩大主要業務包括IT零部件業務及汽車業務,其中,IT零部件業務主要由二次充電電池業務和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組成。比亞迪公開財報數據顯示,2004年,其手機代工業務實現營業收入9.30億元;2005年達到了19.06億元;2006年增長169.3%,達到了51.35億元。
比亞迪電子發布的半年報顯示,該公司上半年銷售收入36.38億元,同比增長96%,僅實現4.3億元凈利潤,同比減少4%。
“當然受影響了!”比亞迪一內部人士接受本報采訪時說,公司擁有華為的手機OEM訂單,但最近單子少了很多。“我們在與華為那邊接觸,業務少了領導們也很著急。”
該人士還透露:“現在各項規定都嚴格了很多,近乎苛刻!廠衣沒穿整潔都可能被開除,現在大家都小心翼翼的。”
競爭:打響“訂單爭奪戰”
在深圳龍華鎮,富士康和比亞迪算是鄰居,不僅距離不遠,在產品類型上也非常接近。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這兩家企業之間難免暗中較勁。
在代工領域,比亞迪的成長已嚴重威脅到富士康的行業地位。財富同道會首席經濟學家王亮接受本報采訪時指出,富士康和比亞迪雖然不是同一類型的企業,而且雙方的企業文化有較大的差異,但兩者代工業務方面存在“交叉點”,競爭十分激烈。
從2006年8月開始,外界廣知的“富比案”就鬧得沸沸揚揚。從最開始富士康窮追猛打控訴比亞迪“竊密”,到前幾日比亞迪反告富士康員工涉嫌賄賂,“富比案”一直備受關注。富士康曾在狀告比亞迪的起訴書中寫道:“因商業機密被竊,令富士康損失了人民幣51.3億元的生意。”
“明眼人一看便知道,在針尖對麥芒的你來我往背后,是一場商業利益的爭奪。”一業內人士如此說。
金融危機下整體訂單減少,加劇了兩家企業的競爭。“雙方在訂單的爭奪上絲毫沒有放松。”財富同道會首席經濟學家王亮透露,可能是由于國內輿論對富士康的報道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摩托羅拉將以往交給富士康的代工訂單轉移到了比亞迪。“不過據我所知,富士康最近拿到了戴爾的訂單。”
一位熟悉比亞迪和富士康的業內分析師分析,目前三星、摩托羅拉、飛利浦等都是比亞迪的手機代工客戶。盡管富士康仍掌握一定量的大單客戶,但比亞迪目前的客戶增長是對富士康最直接的沖擊,一方面競爭者多了會造成訂單的分流;另一方面,多一家競爭者,也會降低代工廠商在客戶面前的議價籌碼。
【行業分析】
中國代工企業很“受傷”
“我還算幸運,我有個老鄉也在一家代工工廠,現在已經放假回家了。”波仔(化名)在東莞一家中型規模的代工廠工作,近日總是擔心自己的工作保不住。
由于訂單減少,許多代工企業的生意都不景氣。波仔所在的工廠,只是整個OEM行業一個縮影,在有“世界工廠”之稱的東莞,這樣的情形隨處可見。
由于中國擁有比較成熟的一線操作工人,以及相對比較廉價的勞動成本,諾基亞、摩托羅拉、戴爾、三星等諸多國際巨頭在中國擁有手機、相機、電腦、半導體等多種代工業務。然而,金融風暴使這些國際巨頭的銷售業績受到明顯影響,進而波及中國的許多OEM代工企業。
12月8日,記者來到波仔工廠所在地——東莞清溪鎮。“這條街幾乎全是代工工廠,”波仔指著一排廠房告訴記者。
12月4日,深圳市南山區一家電子有限公司門口聚集了1000多名員工,他們認為公司以無限期放假為由解雇員工,逃避經濟補償金,要求公司給予經濟補償。
記者調查發現,這家公司主要生產經營無繩電話和通訊終端設備,多年來為摩托羅拉公司代工,設計生產對講機。
“目前整個OEM行業大多處于減產狀態。不過OEM在國內已發展成一個較成熟行業,許多小型OEM工廠什么都能做,手機、MP3、MP4……而且復制能力很強,他們會根據市場的變化進行適時的調整。”一業內人士說,一些大的OEM工廠也正積極地向自主品牌產品轉型。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