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洗牌
對于多數投行來說,市場蕭條無疑為其內部調整提供了最充分的理 由。
首先是裁員,在2006—2007年間,為了滿足高漲的資本市場的需求,外資投行和中資投行都紛紛大規模招兵買馬,擴充隊伍。然而轉眼間,這支龐大的高薪隊伍對公司內部的成本控制顯然構成了巨大壓力。
2007年11月14日,花旗集團開始向其全球投資銀行及其它部門的1萬名雇員發放解雇通知,此舉公開以后,紐約股市隨即大跌。而在今年上半年,花旗在全球已經裁掉了1.4萬人。“很多資深的員工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被通知不用再來上班了,我和周圍很多同事都感到恐慌。”一位花旗銀行中國區的員工對《環球企業家》說。而據花旗有關部門的證實,接下來將在投行部門裁員至少10%。
除花旗之外,多家金融機構也宣布了裁員計劃,即便是那些在這次金融風暴中表現較為穩定的金融集團也不例外。瑞士信貸公開宣布將裁減1%的員工,其中主要為投資銀行部的員工;而匯豐控股則將在其全球銀行和市場部門裁員1100人,其中在香港裁減100人。
即便沒有出臺裁員計劃的投行為了控制成本也不得不采取變相減薪、加強考核、拆借、合并部門等“瘦身”方式應對生意冷淡的寒冬。通常情況下,年底是金融機構員工的加薪季節,而在今年,能夠將薪水仍維持在原有狀態已經成了令人高興的消息。法國農業信貸集團駐香港的地區性經紀子公司里昂證券亞太區的520名資深銀行家和高管中,有超過80%的人同意明年最多減薪25%。在這種情況下,不少投資銀行的員工選擇了主動離開。
不過在瑞銀的蔡洪平看來,此時正是調整內部人員結構的好機會,“雖然我們也裁員了,但是進來的人反而比走的人多。”在雷曼兄弟破產后,瑞銀從中招收了員工,大大加強了其能源業務線的實力。
此外,多數投行也忙于在混亂的市場中重新制定自己的長期規劃、進行部門整合和優化管理。不久以前,瑞銀證券中國固定收益部門中一個專門負責次貸擔保債務憑證的部門便被撤掉。摩根士丹利的情況則更加微妙,由于日本三菱UFJ成為其新的大股東,因此其業務重心很可能會轉移到日本,從而進一步影響到其中國區。而并入美國銀行的美林則表示,一切業務仍在正常進行,但可以想象的是,進一步的整合顯然還沒有完成。
當然,對于絕大多數投行業內的人士來說,中國的情況還并不是最糟糕的,投行之間的競爭還沒有到白熱化程度,只要熬過此次蕭條,便不難等到重新攀升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