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銀首席經濟學家也看不清石油石化業出路,高盛說,完全不能確信買入,但國內分析師分歧
理財周報記者 雨晴/文
又是中石化,又是“如雷貫耳”。
向來“先知先覺”的高盛再次引發了市場的普遍關注。這一次,仍然與石油有關。
2008年12月1日,高盛出人意料地將中國石化(8.68,-0.07,-0.80%,吧)港股(00386.HK)剔出“確信買入”名單,評級由“買入”降至“中性”,12個月的目標價由7.7港元降至5.4港元。與此同時,中國石化A股(600028.SH)的評級也被高盛由“中性”降至“沽售”,目標價由6.45元降至4.5元人民幣。
伴隨著評級的下調,中國石化港股出現了連續下跌的局面。12月1日、2日、4日該股股價分別下跌2.52%、5.58%和1.66%。截至記者發稿時,公司股價已跌至5天來最低點4.67港元。
投行們意見分歧明顯
資料顯示,高盛這一報告是針對自己此前“維持中國石化的買入評級,目標價格為7.70港元”的判斷而做出重大調整。曾經因準確預測油價而獨領風騷的高盛,這一次是否會同樣一語成讖?
瑞信也站在高盛這一邊。就在同一天,瑞信將中國石化的評級從“中性”下調至“弱于大盤”,并將目標價從6.44港元下調至4.03港元。
瑞信認為,利潤下滑影響到中石化的評級,而“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并不會提升利潤率,而將形成一個合理的利潤率水平。”
“預計中石化業務利潤率將回到2001年的水平。”瑞信相關人員表示。
但瑞銀卻在同一天給出了相反的判斷。“維持中石化‘買入’評級及目標價6.7港元。”瑞銀的解釋為,根據對中石化2009年的預測,中石化于冶煉業務實現每桶3美元的EBITDA(扣除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盈利);若計算市場銷售及化工制品業務,其EBITDA將達到每桶10美元。
由于上游業務保持平穩,瑞銀估計下游業務的每桶提升1美元,將提升中石化每股盈利9%-10%。
與港股的持續下跌不同,中國石化在A股市場卻連續上揚超過10個百分點。招商證券分析師認為,中國石化股價異動恰恰緣自新的市場化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推出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在目前國內成品油價格顯著高于國際價格的背景下,成品油價格的下調,意味著煉油企業降低利潤空間,但這一負面因素已經反映在股價里面,不需擔心太多。
因此,一旦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推出,一方面將提高中國石化業績水平,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石油石化的管制風險,并能提升估值,這一點對提升H股的估值水平尤其重要。”
10月庫存觸及歷史新高
“主要憂慮下游業務需求正迅速惡化。”顯然,高盛的擔憂極有可能來自于中石化的庫存壓力。
根據上交所的數據披露,截至今年第三季度,中國石化共有存貨1649.75億元。而來自新華社的數據也顯示,中石油(11.57,-0.04,-0.34%,吧)和中石化10月份的柴油庫存量達到5160萬桶的歷史高點,大幅高于9月的4680萬桶。兩家公司10月汽油的庫存量則升至3310萬桶,9月為3090萬桶。
“自2007年8月以來,中國2008年10月首次成為柴油凈出口國,并連續第兩個月成為汽油凈出口國。因國內庫存充沛,且原油加工量增加后進口需求減弱。中國10月柴油及汽油商業庫存再次刷新紀錄高點。”新華社數據稱。
“中國很快就會調低國內汽油和柴油的出廠價,加上未來數季下游業務的需求逆轉,相信中石化于短期內的股價不可能跑贏亞洲其他油股。”高盛估計。
伴隨著庫存的提高,理財周報記者從隆眾石化商務網了解到,石油公司的原油加工量開始降低。
據中國石化工業協會統計,我國原油加工量自今年7月份達到3030.6萬噸的高峰后,連續兩個月下降,9月份為2825.1萬噸。石油公司開始將一些煉廠進行檢修,以削減加工量。
中國石化高級副總裁章建華日前曾公開表示, 繼續保持部分效益好的企業高負荷生產,適當調減效益相對較差企業的加工量。
這是該公司首次在大型會議上指示各下屬企業展開調減行為。消息稱,中石化旗下天津石化計劃把今年11月份原油加工量在8月份的基礎上減少一半以上,鎮海煉化也計劃11月原油加工量較10月削減9%。
另一方面,成品油的進口量自7月以來一直在減少。7月國內進口成品油437萬噸,出口164萬噸;8月進口成品油334萬噸,出口140萬噸;9月進口成品油255萬噸,出口138萬噸。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