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市越來越像股市。面對輿論洶洶,決策更不敢操之過急,更須冷靜觀察,反復權衡,兩害相權取其輕。
文/永 增
在影響今年經濟發展的諸多不確定因素中,油價是最讓人捉摸不透的“一位”。年初由每桶100美元高位起步,一路攀升,一路看漲,一路躊躇滿志,幾乎沒費什么力氣,到7月中旬時,已經爬上了每桶147.47美元的“史無前例”,讓所有關心油價的人看得目瞪口呆,膽戰心驚。
好在“高處不勝寒”,在那個不熟悉的價位上沒堅持幾天,油價開始回落。隨著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金融風暴,并且由華爾街向全球輸送、蔓延,逐步侵蝕到各國實體經濟,導致一場全球性衰退一觸即發,聞風喪膽的油價出現急劇下滑。兵潰如山倒,這一回頭便不可收拾,90美元沒守住,80美元沒守住,70美元、60美元、50美元……短短四個月時間,曾經不可一世的油價飛速跌去了六成。
油價下降,而且急跌,這對正跑步闖入汽車社會的中國人來說,無疑是一件大好事。盡管金融風暴導致中國股市空前大縮水,以散戶為主的股民幾乎百分之百被套牢,老百姓辛辛苦苦積攢的錢轉瞬之間成了股市泡沫,灰心喪氣之余,大家都還在找生活的亮點,油價下調自然就是一例。所以,社會上對成品油價格下調的預期,完全可以理解。預期遲遲變不了現實,心里著急,有氣,發發牢騷,甚至罵娘,完全可以理解。罵娘又找不到對象,只好把承擔成品油供應的兩大石油公司當成出氣筒,呼之以“壟斷”、“寡頭”、“利欲熏心”等等,盡管與事實不符,但也完全可以理解。
其實,就在輿論沸沸揚揚,百姓忿忿不平的時候,沒準兒哪天夜里零點,油價就悄悄下調了。要不現在司機加油都小心翼翼地,最多只加100元。社會上甚至有鼻子有眼地流傳著相關部門制定的三套價格下調方案,分別是成品油零售價每噸下調500元、800元和1000元,相當于每升成品油下調0.43元、0.68元和0.85元。說是“謠言”也罷,“猜測”也罷,雖沒見哪家出來認賬,但也沒見有人正式批駁。咱們也姑妄聽之。
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一落再落,國內市場成品油價格卻穩如泰山,局外人百思不得其解,業內人士卻個個心知肚明。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千呼萬喚難出來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我國的成品油價格長期實行政府定價,市場化機制改革遲至1998年才正式推出。2000年6月起,國內成品油價格開始參考國際市場價格變化相應調整,當時僅取新加坡市場一家。2001年11月起,改為參照新加坡、鹿特丹、紐約三地市場的平均價格,當國際油價上下波動幅度在5%至8%的范圍內時保持油價不變,超過這一范圍由國家發改委調整零售中準價。但隨著國際油價不斷攀升,考慮到社會對高油價的承受能力,2004年,國內油價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做法暫時中止,改由政府控制成品油零售價格。
政府定價的好處不言自喻,可控,穩定,踏實,將外部環境對國內發展的不利影響盡可能壓至最低。弊端也是不言自喻,其中詬病最多的就是:嚴格的行政管制扭曲了燃油價格,使其失去了調節供需的功能,消費越多,補貼越多,導致嚴重誤導,刺激了大型車、豪華車的消費。再就是政府調控油價的依據令人費解,何時漲價,何時降價,漲多漲少,漲與不漲,缺乏科學、合理、公開、透明。而消費者有太多的疑問,卻無人回答,人們永遠在“霧里看花”的狀態下去猜測、推論。“接不上軌的油價與擇不到機的燃油稅”,每每成為輿論揶揄的對象。
與國際接軌,與國際市場接軌,這是社會公認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方向。但考慮到國內的現實,與高油價接軌顯然風險太大,這也是2004年改革夭折的重要原因。從那以后,我們一直在等,在等油價由高位降下來,在等接軌的風險盡量降低。所以當金融風暴拖累國際油價大幅下跌時,人們紛紛疾呼,這是跌出了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機會“窗口”。
當然,決策者也自有其“難言之隱”。接軌二字,說說容易,須知如今的國際油價,早已不是供求關系的簡單反映,美元貶值,熱錢涌入,150美元的油價里包含了太多的金融炒作,摻雜了太多的投機泡沫,與這樣的油價接軌,又有多少公平、合理可講?與擠出了泡沫的合理油價接軌,大家心平氣和,若油價在非供求因素刺激下再度惡性攀升,接軌是不是又要暫停呢?因為油價實在是太不靠譜,太難以捉摸,太變化多端了。簡言之,油市越來越像股市。面對輿論洶洶,決策更不敢操之過急,更須冷靜觀察,反復權衡,兩害相權取其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