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王卓銘
持續4個多月的吉林制藥重組案最終以失敗告終。
11月27日,吉林制藥公告稱:11月26日公司大股東吉林金泉寶山與濱地鉀肥的大股東冷湖濱地正式簽署協議,終止此次定向增發。
今年7月16日,吉林制藥拋出了重組方案,以定向增發的方式向冷湖濱地等7家公司購買濱地鉀肥100%的資產,以及冷湖濱地持有的大鹽灘鉀礦標的采礦權、標的土地使用權。總價約為72億元。一時間市場激奮,認為注入當時熱門的鉀肥資產將給吉林制藥帶來新生。
然而從其公布重組方案一開始,媒體質疑聲音就沒停過。濱地鉀肥的產能和真實價值成為討論熱點。此次重組失敗也與濱地鉀肥產能無法保證有關。
資料顯示,濱地鉀肥持有大鹽灘鉀礦10萬噸/年氯化鉀及20萬噸/年鉀鎂肥項目(合計為30萬噸鉀肥項目)已于2005年3月獲得海西州發展計劃委員會核準,并已進行試生產。但擴大規模的48萬噸/年硫酸鉀項目并未得到批準,手續還在辦理之中。因此78萬噸/年的采礦權一直是個泡影。
時隔4個月,78萬噸采礦權證的換證工作和年產48萬噸硫酸鉀項目立項核準工作依然“很難如期完成”。
另外,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發生重大變化也對此次重組造成了雙重影響。鉀肥的市場價格回落是因素之一。濱地鉀肥72億的價值估算基礎是鉀鎂肥1420元/噸、鉀肥4664元/噸,而近期市場報價鉀肥低至4300元/噸,并有進一步下滑的趨勢。資本市場的不景氣也是誘因,在弱市格局下,濱地鉀肥即使借殼上市也很難在資本市場上融資。
一位分析人士告訴記者:“上述理由看似合理,其實很牽強。若48萬噸項目還在辦理手續,重組延期應該才是正常思路。以此為理由突然宣布重組失敗,非常少見。”
11月25日,吉林制藥公布78萬噸采礦證可能無法按期辦理完成,并宣布雙方高層將會面洽談此事。但洽談結果卻是直接宣布重組失敗,令很多人始料未及。
這已是吉林制藥第三次重組失利了。2007年9月,山東龍口礦業有意控股吉林制藥,雙方經過2個月的談判后宣布重組失敗。隨即,深圳富通地產成為吉藥重組的第二個對象,然而一個月之后,吉藥再次宣布重組失敗,并表示三個月內不再提出重組方案。
曾有言論認為,吉藥此次重組意在拉高股價,助二股東吉林明日實業有限公司高位減持,也有媒體認為吉林明日存在炒作股價嫌疑。但明日實業今年7月28日解禁的791.22萬股限售股中,至今僅拋售35萬股,拉高出貨的說法似乎不能成立。
至截稿時,吉林制藥、冷湖濱地以及此次重組案的財務顧問華歐國際均無人對此事表示意見。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