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管能力弱 航空公司陷入航油套保漩渦
本來可以減少航油波動風險的套期保值,現在卻成為航空公司無法擺脫的虧損夢魘。今年下半年,由于國際航油價格呈過山車態勢向下俯沖,國內大型航空公司虧損累累。昨日業內分析人士表示,雖然航油套期保值本來就存在風險,但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國航空公司對風險管理的能力還比較差。
中國航空公司受困
航油是航空公司僅次于勞動力成本的第二大成本項目,占公司運營成本的40%以上。今年上半年,國際油價暴漲令許多航空公司倍感頭疼。于是他們開始運用各種方式控制燃油成本。事實上,對油價進行套期保值是其中最好、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對市場判斷失誤,目前不少國內航空公司集體遭遇“滑鐵盧”。
繼國泰、國航紛紛宣布在燃油套期保值上巨虧后,昨日有消息人士表示,截至本月14日,東航在燃油套保上浮虧已達47億元。分析人士指出,盡管油價在下半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回落,但很多航空公司在油價高位時參與了航油套保,因此油價回落反而加劇了他們的賬面虧損。
今年7月中旬,國際油價直沖每桶147美元的歷史高位后就開始不斷回落,再加上隨之而來的全球金融危機,更加速了油價的下跌速度。截至上周末國際市場油價已跌破每桶50美元,這使得對燃油價格的套期保值反而變成整個航空業第三季度虧損的根源。
一位美國航空業分析師還預測,航油價格的大起大落,使航空公司蒙受損失,未來這筆錢很可能要由消費者買單。他還認為,由于航空公司巨虧,未來機票不會因為燃油成本回落而大幅減價,提升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專家分析:風險管理還存問題
“雖然套保航油存在風險,但不管怎樣,巨虧還是反映出中國航空公司在風險管理上比較薄弱,沒有對起碼的油價中長期的波動做出正確的預測。”中信建投航空分析師李磊表示,“套保航油合約不應該在航油價格最高點時簽訂。”
一位航空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與20世紀80年代就采取套期保值的歐美航空公司不同,中國的航空公司在最近兩三年內才接觸航油套期保值,所以對于游戲規則并不完全了解,在這種情況下貿然進行航油套保很容易出現問題。”
專家分析,境外期貨套期保值業務作為企業規避價格風險、鎖定成本和利潤的重要金融工具,所以套期保值應以規避風險為目的,但中國有些企業將其作為盈利的投機行為。以國航為例,國航之所以在套保方面出現巨虧,問題并不在于套保本身,而是在于套保的目的出現了偏差。國航簽訂的套期保值合同由單純對沖風險、保值轉向希望借此盈利,帶有較為濃厚的投機性質。而這也正是很多中國企業在參與套期保值業務時出現虧損的根本原因。
對于套期保值行為,從事期貨研究的市場分析師認為,雖然套保原理比較簡單,但由于市場的復雜性和基差變化的不穩定性,期貨價格受到多方面不可控因素的影響,本身又具有較高的風險,瞬間就可能發生行情突變,因此企業要真正達到降低風險、保值的目的,首先應多分析研究,對國際商品市場的走勢比較有把握后再出手。 商報記者 肖瑋
名詞解釋:
航油套期保值:套期保值是相對于現貨商而言的,是指把航油期貨市場當做轉移價格風險的場所,利用期貨合約作為將來在現貨市場上買賣商品的臨時替代物,對其現在買進準備以后售出航油或對將來需要買進航油的價格進行保險的交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