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成品油價改革 可與國際直接接軌”
核心提示:國際油價在本周11日跌破每桶60美元后,13日紐約商品交易所國際原油價格又跌破55美元,收于每桶54.67美元。自7月11日國際油價創下每桶147.27美元的歷史最高記錄以來,國際油價已經累計下跌了62%。
據新華社電 國際油價在本周11日跌破每桶60美元后,13日紐約商品交易所國際原油價格又跌破55美元,收于每桶54.67美元。自7月11日國際油價創下每桶147.27美元的歷史最高記錄以來,國際油價已經累計下跌了62%。
國內加油站紛紛掀起降價潮,有關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接軌的呼聲日益強烈,在消費者看來,國際油價漲我國應該漲,而國際油價降,我國也應該降;業內人士認為我國油價與國際接軌勢在必行。
定價機制的癥結
中國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頗為復雜。主要是以新加坡、鹿特丹、紐約三地市場成品油交易價格為基礎,參考運雜費、保險費、國內關稅及由國家確定的成品油流通費用,最終形成由發展改革委頒布的國內成品油零售基準價,中石油與中石化再在此基準價的基礎上上下浮動8%的范圍,最終制定終端零售價格。
業內人士認為,這種價格機制存在兩大弊端:首先是滯后定價。另一個弊端是成品油與原油價格倒掛。而且,這種定價機制使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及成品油價格相關性較弱。發展改革委出于調節通貨膨脹的考慮,即使國際成品油價格上漲,國內成品油價格也未必會上調,即使上調,幅度也較小。而當國際成品油價格隨著原油價格回落時,出于保護國內煉油企業的目的,國內成品油價格并不隨之回落。
兩種國際接軌方式
從短期過渡來看,定價機制改革與國際接軌存在兩種接軌方式。一種是直接接軌,指的是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成品油價格接軌,也就是我們現行的以新加坡、鹿特丹、紐約三地市場成品油交易價格為基礎形成的定價機制。
另一種是間接接軌,指的是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接軌,即跟蹤布倫特、迪拜和米納斯這三個產油區的價格,在此基礎上,加上國家核定的原油加工為成品油的加工成本和銷售差價后形成的價格。盡管這種方式更嚴格按市場化運作,但業內人士認為,這等于將石油行業部分環節的風險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從改革長遠目標來看,定價機制走向市場化最終要完全放開油價,由企業根據國際國內市場狀況自主定價。
要實現這個目標,復旦大學能源經濟與戰略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吳力波認為還有三方面工作要做:一是盡快發展石油期貨市場,提供更多的基于市場的風險控制手段;二是建立相當規模的國家石油儲備和適度規模的民間石油儲備,確保國家對市場的調控能力;三是建立風險防范機制,降低油價大起大落對經濟體總產出的負面影響。
綜合配套改革要跟上
在當前,一方面,國際油價走低給我國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出臺提供了良機。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推出的最佳時間,應是新機制確定的油價跌到與現行國內油價恰好吻合之際,這樣,實現新機制價格與現行價格的對接,以便用最小的磨合完成新機制的出臺。
另一方面,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關系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改革要兼顧各方面的利益,必須統籌規劃,配套推行。無論采取哪一種接軌方式,都要有步驟地出臺限制高耗能的約束性政策,如開征燃油稅,調整資源稅率,改進資源稅的征收管理辦法等。同時還需完善市場,建立風險防范機制。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中國能源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震說,政府要根據國內相關產業狀況、公眾承受能力、石油行業綜合贏利狀況等因素,選擇時機推出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方案。民生因素在價格頻繁波動之中如何體現,一些對油價較為敏感的政府定價項目(如農機、公交、出租車等)如何管理,都成為政府當前面對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