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宗曾經擱置的海外收購,在鐵礦價格縮水的當下再度重啟。
11月3日,首鋼旗下兩家香港上市公司以1.625億澳元的價格收購澳大利亞吉布森山鐵礦(Mt Gibson)2.7億股票。如此次交易得到澳大利亞審查機構和吉布森山鐵礦公司股東的通過,首鋼集團將獲得吉布森山鐵礦公司絕對的控股地位。
此外,亞太資源和首長國際同吉布森山鐵礦還簽訂了中長期鐵礦石供應協議,并等待股東投票通過。
首鋼此次重啟收購的交易價格遠低于年初的收購價格。在經濟危機之下,諸多澳大利亞上市的小型鐵礦公司現金流緊張,中國公司此時出手,被當地企業認為是拯救之舉。而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則是抄底當地鐵礦資源的好時機。
首鋼曾經被拒
今年年初,首鋼旗下的這兩家公司,曾嘗試對吉布森山鐵礦進行收購,結果以失敗而告終。當時的收購價格為每股2.60澳元,總計約2億澳元(約合13.79億港元)。
記者采訪的澳大利亞企業都認為首鋼年初被拒不單純是政府背景的原因,其中有很多因素。湯姆說,“第一次,首鋼集團想在不聯系吉布森山公司的情況下,從其他股東手中購買股票;這一次,首鋼直接找到了吉布森山公司”。
如今,吉布森山鐵礦公司的股票已經縮水了八成多,市值約為3.2億澳元。吉布森山鐵礦公司主席Neil Hamilton表示,“在金融市場表現糟糕的情況下,雖然這份銷售合同會有損今年的利潤預期,但卻提供一個可選方案”。
上個月,3家中國客戶要求推遲鐵礦石船期,因為現金流短缺,吉布森山鐵礦公司一下子陷入了危機。公司Koolan Island和Tallering Peak等鐵礦項目的開發馬上受到影響。
首鋼集團提出的認購方案恰好能救急。
首鋼不是唯一一家在此輪金融危機下出手澳大利亞鐵礦石的中國企業。
首鋼之后,澳大利亞金達必金屬公司也公告稱,鞍鋼計劃增持該公司股票,代價是付出1.6億澳元,繼續共同開發Karara鐵礦項目。去年9月,鞍鋼與澳大利亞金達必金屬公司合資開發位于澳大利亞西澳州的卡拉拉鐵礦。
金達必公司表示,該計劃還要得到股東和監管機構的批準。該礦商的市值已經縮水至2.13億澳元左右。
拯救澳大利亞小型礦產商
現金流對這些澳大利亞上市的小型鐵礦公司運作至關重要。
另外一些小型礦產商如Murchison金屬公司和WPG礦業公司(West Plain Resources Limited)市值據今年以來的股價高點縮水了80%左右。
首鋼和鞍鋼的澳大利亞注資,被澳大利亞媒體稱為拯救澳大利亞小型礦產商,保證了急需融資的澳大利亞資源礦產開發和項目開發按計劃進行。
WPG礦業營銷公司執行董事方銳對本報承認“融資困難”,但是,這是全球性的。
泰·瓦特洛巴認為,“大多數人認為現在鐵礦石需求的暫時性放緩并不影響投資者的利益。因為公司項目預計2012年投產,很多人看好幾年后的行情”。
漢科克公司表示,另外因為鋼鐵價格下滑,基礎設施設備供大于求,礦山開發的成本也遠遠低于預期。
目前,“很多大型國有鋼企”正在同WPG礦業公司接觸,準備開發公司在澳大利亞的磁鐵礦。但是,鑒于保密協議,公司沒有透露這些企業的名字。
“我們也愿意跟國有大型鋼廠合作,因為資金有保障。”方說。
另一家市值今年高位以來也縮水過半,至8.4億澳元左右的企業Aquila Resources也在擇機而動。該公司總經理Russell Tipper向本報證實,武鋼表示了對擬售鐵礦石資產的興趣。
另外一家小型鐵礦石開發商漢科克探勘有限公司(Hancock Prospecting Pty Ltd)的Roy Hill鐵礦一期項目也在積極尋找合資者。
幾年前,漢科克公司所屬的希望嶺(Hope Downs)鐵礦項目收購曾經是中國企業澳大利亞收購的一大遺憾。當時,公司擁有的希望嶺鐵礦項目開發遇到資金困難,管理層尋找合資者。很多中國企業在接觸中希望達到超過50%的控股,后來沒有成型。最終,將該項目賣給了力拓。
如今,公司再次卷土重來。
漢科克公司的執行董事泰·瓦特洛巴接受本報采訪時稱,“我們希望包括中國在內的投資者出個好價錢”。
一家總部在悉尼名叫Crossland資源的咨詢公司管理人員湯姆對記者表示,“澳大利亞上市資源類企業現在的價格非常便宜,我認為這對中國資源類的企業是一個良機”。
抄底海外資源?
單純從成本來看,首鋼撿了一個大便宜。而數周前完成中國海外首例主動收購的中鋼集團仿佛是高位接盤。
9月份,中鋼集團成功以12億澳元的代價成功收購澳大利亞小型礦產商中西部鐵礦公司(Midwest)。如今,如果中西部公司的股票仍上市交易的話,恐怕也難逃危機的打擊。
多名業內人士認為,中鋼當時的收購戰略是正確的。
方銳表示,“市場是很難預測的。前兩年很少有人能預測到現在的經濟危機。鐵礦石是鋼鐵企業發展的‘戰略性能源’,對于那些資源自由儲備量無法滿足今后的發展企業,收購‘戰略性能源’永遠都是好時機。當然,成本有區別,但性質沒有區別”。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國有企業體制有先天不足,后天要加強Foresight(遠見)和Insight(洞察力)”。
一個大型國有鋼廠研究機構的負責人王生(化名)對本報表示,“為什么我國企業會在資源恐慌的時候高位接盤,因為國有制企業在所有者缺位的情況下很難判斷未來的趨勢”。
王生認為,國內鋼廠的項目紛紛上馬,但是并沒有預見到產能過剩的后果;在收購資源的時候高位接盤,低位卻不敢妄動了。這樣的結果,往往把握不住經濟周期。
“長期來說,資源都是值得投資的。收購過程中,如果在高位時候買進,低位反而不進,那就是大問題”。
王生認為,中國企業海外收購過程中也要注意篩選投資顧問,利用投資機構的專業性,要形成自己的長遠判斷。“中國企業現在應該利用大買家和制造廠家的優勢,形成自己的判斷。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建立自己的研究機構的目的”。
據方銳介紹,中國鋼鐵企業并不是唯一準備抄底澳大利亞資源類企業的群體,還有很多日本和韓國企業在同企業接洽。
“日本企業上世紀70年代就大舉收購澳大利亞資源,這股潮流一直持續到今天。如果中國再遲疑,可能又要錯過時機”,方銳說,“中國和澳大利亞資源企業是時候坐下來好好談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