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陳善哲 北京報道
正在進行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將審議郵政法修訂草案。在經過6年的多方博弈后,郵政法的第一個修訂草案終于進入公眾的視野。
根據正在審議的修訂草案,國內的快遞市場不再是一個民營資本可以自由進出的領域。如果未經郵政管理機構的許可,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經營快遞業務。多位熟悉快遞行業的人士據此判斷,國內的快遞市場的生態從此將發生巨大變化。
此外,郵政法修訂草案并沒有規定中國郵政專營業務的范圍。在郵政法過去長達6年的立法過程中,郵政企業的專營業務的范圍也是引發最大爭議的關鍵內容,甚至被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快遞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劉建新稱為決定民營快遞企業“生死存亡”的條款。
快遞市場設立準入門檻
在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看來,郵政法修訂草案有關快遞市場準入門檻的規定,將會引發一場民營快遞企業的洗牌。
郵政法修訂草案第九條規定:“國家對經營快遞業務實行許可制度。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快遞業務。”修訂草案還進一步明確,經營快遞業務必須向郵政管理機關申請經營許可證。
快遞市場審批制度的確立,意味著民營資本在快遞市場的盛宴即將畫上句點。
根據國家郵政局提供的數據,目前全國大規模的快遞企業超過2000家,從業人員超過24萬人。市場主體的構成主要是中國郵政,中國郵政以外的其他國有企業,如郵政速遞服務公司、民航快遞、中鐵快運等,外資企業,以及民營企業。
“從企業數量上看,2000多家主要是以民營企業為主。”劉建新強調,如果把不成規模的快遞企業,甚至是一些未經合法注冊的企業也計算進去,民營快遞企業的數量將更為驚人。
郵政法修訂草案規定了申請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所必須具備的條件。根據經營范圍,分省、全國、國際,企業的注冊資本分別是50萬、100萬和200萬元。
“現在的問題是,絕大多數民營快遞企業的注冊資本并不符合上述規定。”徐勇表示。
國內的民營資本從1993年開始進入快遞產業。北京的宅急送、上海申通以及廣東順風都是在當年成立。此后,越來越多的民營資本進入這個領域。
“在當時,快遞是個新興的行業,沒有具體的部門在管。”徐勇介紹說,很多民營企業的注冊資本都只有10萬元,有一些地方為了鼓勵解決就業,甚至3萬元就能在當地的工商機關注冊快遞公司。
這直接導致了快遞行業出現了徐勇所形容的“規模小、實力弱、經營分散、服務差”的情況。因此,在他看來,新郵政法為快遞行業設立準入門檻,符合消費者的利益。
徐勇的理解是,在新法出臺后注冊資本不足的企業將需要補足注冊資本。這對很多小型快遞公司,尤其是從事同城業務的快遞公司而言,很有可能是跨不過的一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