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口可樂豪飲匯源:徘徊在情與法之間
論壇嘉賓
可口可樂中國區副總裁李小筠
商務部研究員 北京新世紀跨國公司研究所所長王志樂
商務部研究員梅新育
和君創業董事長李肅
一個巨大的可樂瓶子,裝滿了中國的果汁。
在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節點上,可口可樂大手筆并購中國最大純果汁企業匯源,毫無疑問將留下濃重一筆,無論最終的結果是成是敗。
2008年9月3日,可口可樂與匯源同時公告稱,可口可樂擬以24億美元收購匯源果汁(01886.HK)全部已發行股本。如收購獲批,匯源果汁將從香港聯交所下市,并成為可口可樂全資子公司。
截至目前,這起并購案所掀起的關于民族品牌保護、外資市場壟斷、現代契約精神、本土企業成長、資本與實業關系、中國產業結構矛盾的大討論,幾乎強過此前任何一次中外合作的案例。在某種意義上,可口可樂并購匯源事件正成為一個契機,成為中國經濟在轉型期深入反思經濟發展模式與經驗的論戰場。在這背后,是全社會試圖振作中國企業于此刻的危機意識。所有的民族情感與商業理性,在化不開的責任意識面前噴薄而出。
到目前為止,可口可樂并購匯源案仍然處于商務部等相關部門的審批過程中,甚至已有業內人士稱,“(此案)社會關注度已經高到如此程度,不到國家最高決策機關,是決定不了的。”
更值得關注的是,對于并購能否順利通過審批,國內外學者與市場人士得出的是截然不同的預測結果。認為能夠通過與不能通過的兩派立場,完全打亂了來自國別、行業、職業的限制,陷入一場空前獨立的爭論。
本期《上海證券報·圓桌論壇》邀請各界相關人士,針對可口可樂并購匯源一事各抒己見,以饗讀者。“希望貴刊對讀者進行企業并購的基本教育,使大家懂得如何從企業、市場和法律的角度看待并購,避免把正常的商業行為意識形態化或政治化。”論壇嘉賓之一,商務部研究員王志樂在接受采訪后這樣寄語編者。
⊙本報記者 于兵兵
焦點一 并購“違法”嗎?
批,我高興;不批,我也高興。為什么?批,說明是按照法律辦事,匯源也好,可樂也好,是多贏的局面;不批,國家有國家的考慮,我們一個企業一定要服從國家,說明了國家重視匯源。我估計不批的話,更多的中國人會猛勁地喝匯源。——朱新禮
主持人:可口可樂并購匯源果汁后是否會對中國果汁飲料市場構成壟斷,這恐怕是此次并購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所謂的壟斷應該如何界定?在法律上這次并購可能涉及市場壟斷的說法是否成立?
李小筠:由于匯源與可口可樂中國公司各自在中國的銷售額均超過反壟斷法申報的最低金額,因此,需要在雙方簽署協議后將收購的申請送交反壟斷局審批,批準之后才能完成。這是一個所有達到這一標準的并購項目實施前都必須進行的一個正常的審批程序。
可口可樂已經按照反壟斷法規定的程序進行了申報。商務部支持正常的市場行為及反對壟斷,這是依法辦事,進一步改革開放,有助于中國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
根據飲料市場調查公司英國加納地亞公司2008年中國飲料市場年報顯示,可口可樂與匯源合并后所占的市場份額低于百分之二十。另外,可口可樂目前在中國沒有進一步消息表明是否還有新的并購目標。
王志樂:總體來說,我覺得我們應當以一種平和的心態來看這次并購,從法律角度看待并購,而不是情緒化。
反壟斷審查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例如,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涉及如何計算收購后其市場份額以及判斷是否排斥和限制競爭的問題。市場份額計算和限制競爭的認定需要細致科學的專業調查,而不是情緒化反對可以解決問題的,更不是網民投票可以解決的。
大家要注意《反壟斷法》,它不是一概反對在某某行業一個企業市場份額大。在一般的討論中,大家容易把市場份額大就等同于壟斷,實際上是不對的。并非市場份額大就天然構成壟斷,還要看并購“是否限制了競爭秩序”。因為市場份額大,只是說明它在市場中具有的優勢地位,它如果利用這個市場份額大去限制、排除競爭,這個叫壟斷。壟斷是窒息競爭,利用這個市場地位去限制競爭叫壟斷。那么,在中國的《反壟斷法》里要進行反壟斷審查的時候,這種經營者集中的反壟斷審查是什么呢?看這個集中是不是會帶來限制、排除競爭。如果這個并購導致在這個行業限制競爭了,排除競爭了,那這個當然就反對。如果它不是,那么還得尊重法律。
焦點二 跨不過的“前車之鑒”
“我覺得企業確確實實需要當兒子養,但是要當豬賣。為什么呢?這是市場行為,你算得上賬要去做,算不上賬你就不要去做。”——朱新禮
主持人:改革開放三十年,中資企業“遠嫁”海外的案例不勝枚舉。其中成功者有之,失敗者同樣眾多。從小護士、美加凈等日化品牌的消解,到樂百氏等飲料品牌的黯然褪色,經歷過冷凍甚至毀滅打擊的中國民族品牌,再次面對外資并購時,確實多了幾分忌憚和憂慮。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些前車之鑒?
李肅:我1988年給天府可樂公司總經理李培全做顧問時,就開始反對扼殺中國民族品牌的飲料企業。 本來,外資進入天府可樂的前提是承諾全力做好天府品牌。僅僅一年多之后,他們就開始雙品牌運作,但還是同意兩大品牌各占50%。但不過五年之后,著名的天府可樂品牌就被跨國公司雪藏,現已瀕于消亡。
前車之覆,后車之鑒。今天,果汁飲料產業又遇20年前的碳酸飲料同樣遭遇。我認為一旦收購完成,匯源這一民族飲料的知名品牌早晚難逃一死。
當今世界的全球一體化,對每個國家的民族經濟來說,最有價值的戰略資源已不是物質財富而是公司品牌。無形品牌已成為經濟全球時代經濟競爭的戰略制高點,強大的品牌不僅可以帶來巨大的全球市場,而且可以吸納全球性的一流人才,并從資本市場拿到巨額的資金。與發達國家相比,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只有有形物質資源而缺乏無形品牌資源,只能靠自然資源和廉價勞動力進行國際交換。但是,發達國家對待品牌的態度完全不同,從議會到政府,從企業到民眾,所有人都在為保護民族品牌而戰。
198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綜合貿易和競爭法》,總統有權阻止外國利益集團所進行的被視為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而對美國公司法人的并購或接管。2007年7月26日,布什總統正式簽署經國會批準的《2007年外國投資與國家安全法案》,表明美國進一步強化了對外國公司并購或投資美國資產的審查和限制。法國政府則是直接推動本土企業的重組,阻止外國公司并購。與中國同處亞洲的日本設有專門的行政委員會——公正交易委員會,監控外資并購日本企業或品牌案件,日本法院對外資并購行為有權發出停止令。
王志樂:首先,應該說,每次并購的情況都屬于個案,無論前面有多少次失誤,都不代表本次也同樣失敗。從整體來看,我們應當尊重企業家的決策,給企業家良好的經營環境。畢竟匯源公司決策者對公司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最清楚,對做出何種戰略決策最有發言權。匯源公司的大股東要接受可口可樂的收購一定有其道理。收購與否是企業行為,并不是別人的行為。
其次,我們應當尊重企業發展的自身規律,從企業發展規律看待并購。賣出企業和買入企業都是企業實施發展戰略的重要措施。我們應當尊重市場經濟規則,從市場經濟規則看待外資并購。品牌是企業競爭的資源,也是競爭中形成的。我們要在這個并購事件中保持平和的心態,不要把并購意識形態化。我們不要用這個概念把手腳束縛住。要以全球視野看待并購,全球這么大的并購潮流不參與進去,我們的企業怎么成長?我們的產業如何壯大?
焦點三 誰的民族品牌?
在我們艱苦、沒錢、沒有經驗、沒有改革開放的時候,我們不怕什么,反而我們成功地舉辦奧運,我們中國人已經揚眉吐氣了,我們還害怕一個品牌?我認為,改革開放30年了,既然開放,就不要太狹隘地講民族品牌。難道說你愛國,就不坐波音737了嗎?所以我認為,必須要有一個胸懷和眼光,要有一份自信。 ——朱新禮
主持人:關于民族品牌問題。有專家認為,“民族品牌”的真正價值在于通過文化歸屬感決定了資本所有者的最后分配,這也是世界各老牌經濟強國力挺本國優勢品牌的真正原因。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匯源果汁這個品牌的“外嫁”?
王志樂:大家愛護民族品牌的心我們都可以理解,誰不想中國的品牌能夠強大?但是我們要從法律上來判斷這個概念,我覺得有一定的困難。什么是民族品牌?中國人控制的品牌是民族品牌,還是說在中國本土產生的品牌是民族品牌?在一個品牌去登記、注冊的時候,你一定會發現,這個品牌不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的,也不是以中華民族注冊的,它是以某某企業注冊的,也就是說,存在一種品牌是中國企業的品牌,而不是中國民族的品牌。你要把一個企業品牌上升到民族品牌來討論,我認為就有點把一個經濟行為、市場行為政治化了或者是意識形態化了。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是不是應該從尊重企業和市場規律來看這個事。
李小筠:關于因這次收購而失去“民族品牌”的說法,其實是對情況不了解所引起的誤解。匯源品牌由匯源香港上市公司擁有,而匯源香港上市公司近60% 由達能、境外公眾股東和一家美國的私人投資基金擁有。因此,這次交易前和交易后品牌的持有是從一家外國公司轉到另一家外國公司,并沒有民族品牌流失。
可口可樂建議收購匯源,其中一個承諾是保留匯源品牌,繼續將品牌發展,同時利用可口可樂的國際市場營銷、產品研發等資源,令匯源品牌可以不斷壯大,員工會有更好的發展機會,而中國消費者亦繼續可享用更多匯源品牌的優質產品。
可口可樂自1927年進入中國,80年來一直致力與中國同步發展,除了在中國投資興建30多個裝瓶廠外,還帶來先進生產技術、產品研發,為中國消費者提供更多優質飲料選擇。近年本公司積極發展一系列不帶氣飲料,包括果汁飲料美汁源、果粒橙及原葉茶飲料,以供消費者有更多選擇。為配合這發展策略,可口可樂公司計劃通過此項收購加強飲料業務。匯源在中國是一個發展已久及成功的果汁品牌,對可口可樂中國業務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焦點四 反思本土企業生存
“2004年最困難的時候,達能找上門來買,但我沒賣。現在賣,為什么呢?價錢好。你搞企業,價錢好的時候你都不知道賣,還叫企業嗎?”——朱新禮
主持人: 對于并購結果的預測,業內說法不一。無論最后是否獲批,我們更希望了解,并購事件給中國企業上了怎樣的一課。
梅新育:毫無疑問,果汁行業無關國家經濟安全,我們也沒有必要在這個行業過度限制外資進入,但不禁止外資不等于我們就要為把內資企業賣給外資唱贊歌。就一個大國整體而言,其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只能是實質經濟部門,對整個社會來說最有利的還是讓實質經濟部門的企業家把它做大做強,而不是稍微做大一點就賣掉,撈一把就走。所以,即使這起并購案件最終能夠通過政府部門審批,它也是不符合我們期望的。
回顧這次并購,其可能性建立的重要基礎之一是匯源果汁IPO前的戰略性融資。從這起事件里,我們得出的另一個重要經驗是引進外資、海外上市必須防止長遠隱患。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引進私人股本基金、海外上市……這些詞匯在這些年里是令人艷羨的,在宏觀調控、資金緊張的形勢下,有更多的企業視海外引資為救命稻草;可是,這些令人艷羨的財富傳奇背后,是否也有可能給當事者埋下致命隱患呢?
王志樂:從我們跨國公司研究的角度來看,從90年代以來,全球跨國并購越來越厲害,到2000年大概有1.1萬億美元的跨國投資是通過并購實現的,也就是說并購占跨國投資的80%左右。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學會用這種買賣企業的方法來迅速增強競爭力,來占領更大的市場。
如果我們要預測未來,我覺得這是毫無疑問的一個發展趨勢,所以,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進入中國。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應該看到我們中國的企業越來越多地走出去并購外國公司。我們要學會并購,通過借用這種并購的力量來整合我們的產業。
十七大文件里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說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不同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不同所有制經濟,我理解主要三大種,一種是外資的,一種是民營的,還有一種是國有的。中央希望不同所有制經濟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平等競爭相互促進,這才能使中國的產業在打造全球性的產業鏈中有競爭力,而且才能真正實現我們的產業安全。
小調查 |
獨家視頻:
相關專題:
上海證券報同日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