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汽自主品牌車的銷量計劃每個月都在修改,銷量增長需要逐步爬坡的過程。產能擴張和銷量增長不可能完全匹配,肯定有一個磨合過程。”
本報記者 俞凌琳
9月19日上午,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汽”)自主品牌臨港基地,一輛銀白色的榮威550,緩緩駛下生產線。隨著臨港的投產,上汽在國內已擁有了包括上海臨港口、南京浦口和儀征在內的三大基地,至此,上汽自主品牌“鐵三角”生產體系基本成形。
上汽副總裁陳志鑫稱,臨港基地主產介于A+級車和B級車,如目前在產的榮威550、未來的新一代榮威750,下半年,MG的一款新產品也將在這里生產;而明年年底,榮威A級車,將在南京生產,南京基地同時還將生產小型發動機;儀征基地除了現有的榮威750車型之外,還將生產雙龍車型,并達到滿負荷狀態。
陳志鑫稱,上汽自主品牌的三大基地,未來將不再按照品牌,而是依據產品平臺來劃分,三個基地之間形成統一規劃、統一研發、統一生產、統一營銷和統一采購。
上汽產能擴張是必然的選擇。按照上汽此前的規劃,2007年至2010年,上汽榮威將推出中高級轎車、RV車、中級車、緊湊型等5個平臺超過30款車型。
榮威750此前在儀征工廠生產,但隨著儀征工廠作為上汽雙龍生產基地的規劃出臺,以及榮威550的加入、榮威750產銷量的提升,儀征工廠產能出現瓶頸。
而在臨港生產上汽自主品牌轎車,早在2006年就有所規劃,其中包括在上海寶山和臨港新城建立動力總成生產基地,整車生產規模初期為2009年達到12萬輛/年,發動機生產規模為2010年達到17萬臺/年。2006年4月,上汽與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正式簽訂協議,接手該基地,并將其改造為上汽集團自主品牌整車及動力總成項目。
陳志鑫透露,臨港基地的建設,在整體布局上實現了“一次規劃,分步實施”。按照規劃,臨港項目總投資29億元,初期規劃產能15萬輛/年。目前,上汽已投入21億。
遠在兩百多公里之外的南京,正在為9月份名爵MG7AT自動擋車型的上市而忙碌著。上汽與南汽全面合作以后,對南汽浦口基地的生產線也進行了大量投資,至今為止,已陸續投入14億。上汽已派遣富有建廠經驗的原上海通用煙臺公司總經理黃可基擔任名爵總經理。上汽內部人士透露,臨港工廠各車間經理,幾乎全來自上海通用。
記者了解到,名爵工廠除了先期恢復MG系列車型的生產,還將導入新的整車產品及一個全球性A級車平臺。MG公司車型將配置上汽新開發的系列小型發動機。考慮到發動機就近供貨原則,上汽計劃將發動機布置在南汽名爵生產,一期形成25萬臺生產能力,二期將擴展形成40萬臺產能。
日前,MG3SW產品今年6月份上市后,8月總裝生產部定產1435輛,工廠保持著每小時12輛車的穩定生產節拍,9月產量將大幅度提升到3000輛左右。
陳志鑫表示,上汽內部已經對名爵、榮威、雙龍三大自主品牌進行了差異化定位。榮威體現的是品位、進取、創新;名爵體現的是自我、激情、超越;而雙龍則是世界級SUV專家。
而隨著產能的擴張,銷售不能跟進的話,上汽將遇到產能閑置這一新問題。上汽總經理陳虹年初曾表示,今年榮威的銷售目標是48000輛,名爵是16000輛,銷售金額擬達到80億元。但榮威系列1-6月份僅僅銷售8200輛,落后于市場預期。
對此,陳志鑫解釋,“上汽自主品牌車的銷量計劃與大眾、通用不同,每個月都在修改,銷量增長需要逐步爬坡的過程。產能擴張和銷量增長不可能完全匹配,肯定有一個磨合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