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陳其玨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化工品尤其是一些明星品種借著國際油價東風而“漲”聲連連。但年中以后,伴隨油價回落,化工品市場也迅速偃旗息鼓。多位業內專家向上海證券報指出,下半年石化市場將回歸理性,在全行業盈利能力減弱、產出效率下降的情況下形勢不容樂觀。
中國化工網向本報提供的“08年7月能源化工產品市場排行榜”顯示,維持數月的化工品價格普漲局面已告終結,取而代之的是,整個榜單中僅14個品種價格上漲,卻有32個品種價格下跌。其中,海鹽以33.3%的漲幅排名第一,跌幅最大的則依次是粗苯和醋酸,跌幅分別為23.90%和23.53%。
“目前看來,海鹽仍是徹頭徹尾的資源炒作。”業內專家劉心田告訴本報記者,盲目炒作遲早會誕生“普洱茶式結局”。相比之下,多數化工品都和原油一起進行了理性回歸,這是因為產品要靠市場支持,市場要靠經濟支撐。目前,中國乃至全球經濟雖有波動,但并未坐上過山車,因此石化市場也將趨于動態穩定。而如果油價繼續下跌,則化工品價格應仍有下降空間。
他同時指出,產品替代也是導致價格波動劇烈的一個誘因。以純苯、粗苯(焦化苯)為例,后者尚不能完全替代純苯,但其通過加氫工藝,可大大提高純度,從而實現部分取代。這些替代產品的價格波動往往比較頻繁,幅度也較大,它們的調整反作用于被替代產品,結果造成市場價格的連帶波動。
“這就好比蹺蹺板,市場競爭越激烈,蹺蹺板兩端越要積極調整。”劉心田預測,在上月跌幅巨大的粗苯攪局下,8月份的純苯市場極有可能出現下跌。而一旦純苯價跌,則粗苯價格也可能繼續下降。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馮世良同樣對下半年的石油化工形勢不樂觀。他認為,國際油價的大幅上揚已推動能源及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導致企業生產成本增加。上半年全行業銷售成本比上年同期增加35%,其中煉油行業增加44%、化肥行業增加36.7%、農藥行業增加43%、燒堿純堿行業增加33%、無機酸制造業增加59%。
上游成本高,下游壓力大,處境尷尬的石化行業如何度過難關?劉心田認為,未來石化行業或是通過洗牌完成“涅磐”,或通過產業鏈延伸增強競爭力并等待時機。
“無論如何,石化行業最終還是會回歸理性,”他表示,“很難期盼市場再上演大起大落。畢竟,這樣的利益獲取只是短期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