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密集型企業減少,高新技術企業增多,是件好事,也是珠三角的希望。但問題是操作上太急了,替中小企業考慮得少了,應多給一點時間。大多數企業還沒準備好,突然喊撤,自然會亂了方寸。”衡文龍表示,操之過急很容易引發一系列問題。比如不少外資企業負責人置員工和供應商的利益于不顧,放棄工廠卷款潛逃,最終為這些企業“買單”的往往是當地政府。
轉型,如今也成為中山市制衣行業最為熱門的話題。在樂群市場開制衣廠的鄭先生最近一段時間就為企業轉型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在他看來,僅靠企業自身的努力,轉型必定步履維艱。
“轉內銷?國內市場容量沒有改變,生產者卻大幅增加,必然導致過度競爭,到頭來利潤還是會降低。創品牌?沒有上百萬元的資金準備,貿然走品牌道路,也只有死路一條。搬出去?企業遷到外地可能會使生產成本大幅增加,從而加速企業死亡。”鄭先生顯得一籌莫展。
他抱怨說,面對匯率升值,政府不僅沒有通過降稅、信貸支持等辦法幫助出口企業轉型,反而堅持緊縮信貸,給企業帶來更重的壓力,生存空間日益減小,小企業怎么去轉型?
坐困愁城嘆轉型
不止是珠三角地區企業,在江浙一帶采訪,記者感受最深的莫過于一個字“懸”,一是懸在中小出口企業對國家政策不確定性的擔憂,二是懸在企業主心中轉型的焦灼。
浙江溫州康泰木業的新產品鈣木塑材料,具有環保耐用的特點,如果獲得250萬元左右的資金支持,新產品將對傳統木業產生“革命性”影響,而這一產品也被該企業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不過,僅靠自有資金顯然難以實現企業發展的“加速度”。康泰有關負責人表示,如果銀行等金融機構能夠放寬條件,像我們這類有好產品好技術但缺乏抵押物的中小企業,就能放開手腳。康泰困惑的是:銀行的放貸政策為什么不能“變通”呢?
現在廣東各地都在提出,加工貿易要轉型,要建立品牌要創新。但惠東縣永慶鞋廠的老板謝龍輝非常困惑:如今他的鞋廠也有了自己的品牌,但想通過做品牌來翻身,實在是太難了。“對于我們這個只有幾百人的小企業來說,根本就沒有財力去打廣告。”
“從緊貨幣政策下,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上升等帶來很多壓力。六七種壓力集中撲面而來,再好的企業也經受不住,轉型再快的企業也承受不了,創新能力再強的企業也難以應對。”
其實“轉型”、“轉移”對長三角、珠三角數加工制造業早就不是一個新鮮名詞。早在數年前出現政策、土地、成本、利潤、貿易壁壘等危機時,廣東、江蘇、浙江就已經倡導中小民營企業實施“第二次創業”,其主要內容是企業要主動調整,適應產業升級和結構轉型需要。
但轉型、轉移并不簡單。中國中小企業協會秘書長孫秀春對記者說,經過20多年發展的珠三角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與生產能力相匹配的產業鏈。少數外企遷到內地,固然可以降低用工成本,但不完整的產業鏈會導致原材料配套成本的上升。“有時可能缺少一個小配件,或物流跟不上,企業就運轉不靈。”
轉型,可否少一些代價
“必須看到真實的產業狀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發展中出現大的回落。”中國中小企業協會秘書長孫秀春對記者說,勞動力成本過低、對勞動力保護弱化、環境保護不夠、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是多年形成的。如果很多促使企業轉型的政策或做法密集出臺,從長遠看,有利于經濟結構轉型和增長方式轉變。但時間太緊,手段太急,力圖全部集中在一個時期解決問題,恐怕會導致轉型成本太高,代價太大。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經濟形勢研究室主任王小廣也認為,應該有一個政策性的引導,中小企業特別需要政府政策性的關注,給企業調整一個緩沖期。在稅收政策上,對于技術創新能力強、節能降耗、就業容量大的中小企業,各級地方政府一定要給予稅收優惠。外貿政策必須保持穩定,適當、有選擇地考慮恢復已經取消的出口退稅政策。
采訪中,一些中小企業負責人不約而同地談到穩定匯率問題,建議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決不能讓人民幣過快升值。人民幣過快升值對抑制通脹效果有限,對減少外匯過快增長效果甚小。而人民幣過快升值使我國出口企業陷入困境,還使熱錢流入加快,推高了通脹。迅速扭轉人民幣過快升值的局面也許是幫助中小出口企業擺脫困境的有效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