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重組不再找外國人要控股
為凱雷集團“苦等3年”的徐工集團,終于在并購協議剛過期的7月開始大規模獨立重組。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侯雋/北京、徐州報道
2008年7月7日,徐工科技(000425.SZ)與南京春蘭汽車制造有限公司(下稱“春蘭汽車”)的股東——江蘇春蘭自動車有限公司簽署《股權轉讓意向書》,購買其持有的春蘭汽車60%的股權。
7月10日,徐工科技的母公司——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徐工集團”)又發布公告,宣布徐工科技通過定向增發形式,將收購徐工集團下屬盈利能力最強的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下稱“徐重”)以及徐州工程機械集團進出口有限公司(下稱“徐工進出口”)等企業的股權,同時計劃公告發布下一周內明確擬收購資產的范圍,編制資產重組預案等相關材料。
7月18日,擬收購資產范圍劃定,徐工科技確定擬收購徐重、徐工進出口、徐工專用車輛有限公司、徐工液壓件有限公司、徐工隨車起重機有限公司、徐工特種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等企業股權,以及徐工集團試驗研究中心相關資產和徐工集團擁有的相關注冊商標所有權。
徐工集團在十余天時間連續做出如此大的動作,各大證券公司紛紛發布報告,認為徐工集團重組大幕已經開啟。
從2005年“徐工凱雷合資案”以來,徐工集團一直備受外界關注,但其低調保守,鮮少接受媒體采訪。日前,《中國經濟周刊》隨搜狐2008“中國制造全國行”前往徐州,深入徐工集團廠區,專訪了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與其他高層管理人員,試圖一探徐工集團重組路徑。
“重組不再找外國人,要控股”
近年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龍頭企業的發展令人矚目。根據最新公布的全球工程機械50強排名,徐工集團排名第11位,是排名最前的中國企業。同時上榜的中國工程機械企業還有中聯重科(000157.SZ)、三一重工(600031.SH)控股股東三一集團、柳工(000528.SZ)等另外7家。
2007年,徐工集團收入突破300億元,但競爭對手也在飛速發展。中聯重科2007年營業收入已接近150億元,柳工2007年的主營業務收入也超過100億元。
不僅國內同行快速發展,國外資本對中國市場也在虎視眈眈,以重型機械業的“巨無霸”卡特彼勒為例,卡特彼勒去年的營業收入超過400億美元,它一直緊密布局中國,通過慣用手法以成立控股合資公司的方式得到了一些產品線,然后逐步增資擴股直至最終獨資來掌控市場。
面對國內國外的境況,徐工集團會如何洗牌布局呢?
“徐工真要找合作伙伴,我們不找老外了,我們找中國人,要控股。”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直截了當地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王民說這番話是有原因的,作為爭議漫天飛的“徐工凱雷合資案”的核心人物,幾年來他一直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如今他如此坦率,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還是已經胸有成竹了呢?
2005年10月,美國凱雷集團從參與競購的30多家國內外企業中勝出,宣布出資20.69億元人民幣等額的美元購買徐工集團全資子公司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下稱“徐工機械”)82.11%的股份,另有兩個6000萬美元的增量投資也將陸續注入徐工機械,最終合資公司凱雷徐工擁有徐工機械85%的股權。一時間,圍繞“是否賤賣國有資產”、“外資進入是否危及產業安全”的討論沸沸揚揚。最終,盡管凱雷收購比例從85%降至45%,仍然沒有獲得有關主管部門批準。為凱雷集團“苦等3年”的徐工集團,終于在并購協議剛過期的7月開始大規模獨立重組。
另一方面,王民透露,徐工集團已正式決定從和卡特彼勒合資了十幾年的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退出,“把目前徐工集團持有的很小的一部分股份轉讓給卡特彼勒,再成立自己的挖掘機公司。”1995年,徐工集團與卡特彼勒合資成立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生產液壓挖掘機,公司總投資8200萬美元,中外雙方的股份比例為40∶60。合作之初,合資公司連虧三年。1997年,卡特彼勒要求追加二期投資,在地方政府的干預下,徐工集團賣掉了40%股權中的一半以上,剩下了15.87%的股份,基本喪失了在合資企業中的發言權。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根據約定,合資企業成立后徐工集團將不得再生產挖掘機,為此,徐工集團還專門將其原本擁有的挖掘機工廠從總公司剝離出去并改制出賣。這樣的條約不僅對于徐工集團這樣一個大企業來講非常不利的,也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國挖掘機的技術短板。
如今,王民坦言,徐工集團對于改制的期望并未改變,還會尋求多種可能方式實現體制創新。
當年“市場換技術”并不成功
“我們要投資2個億進入挖掘機市場,經營班子、技術人員、制造工人、制造場地已經到位。產品將會涉及大中小各類挖掘機。我很欣賞我們公司網站上的說法,叫正宗徐工血統挖掘機隆重登場。”王民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據介紹,徐工集團今年內就可以生產出400臺小型挖掘機。“我們的定位是成為國內最高水平的挖掘機生產企業,3年內實現10億元銷售額。”
事實上,徐工集團的研發中心一直在進行自我研發,做了相當多技術儲備,對進入挖掘機市場醞釀已久。
徐重總經理張玉純告訴記者,他這次參加汶川地震抗震救災,看到的挖掘機產品多是外國品牌,他說,與外國大牌產品相比,我國挖掘機生產水平仍處于低檔次、低量的階段,自主投資生產勢在必行。徐重另一位相關負責人感慨地說,“我們和卡特彼勒合作生產挖掘機,人家很警惕,初期還給我們做一些管理方面的培訓,后期就沒有什么動作了。我們不僅沒有獲得卡特彼勒的技術,基本的投資收益也沒有得到。”王民也同樣表示:“現在看來,這種合作沒什么意思。”因為當年的“市場換技術”非但沒有讓徐工集團取得國際高端挖掘機的制造技術,反而阻斷了其在該領域發展。
王民坦言,“徐工目前面臨三大困難:第一,國際化的經驗不足,面對外資的競爭要竭盡全力;第二,體制上,我們是否有真正的突破。這也是‘天花板’;第三,還有核心技術的突破,成本的管理和控制,這些都是大問題。”作為一家國有集團公司,體制創新是徐工集團目前的當務之急,再不突破體制的瓶頸,很難再加快發展的步伐。在采訪中,記者能感受到徐工集團對突破體制之困的殷切企盼。
徐工集團的一位工程師對記者說:“我們最有競爭力的是擁有較完善的基礎零部件配套體系,這是國內其他企業所不具備的。”收購春蘭汽車,彌補其在重卡方面的空白,也是徐工集團完善產品鏈的重要一步。
按照劃定的擬收購資產范圍,完成收購后,徐工科技業務將覆蓋起重機(汽車、履帶、隨車)、混凝土機械、鏟土機械、路面機械、小型工程機械等領域,成為業務板塊最全的工程機械上市公司,并且新公司收入規模也將超越現有的中聯重科、三一集團兩大工程機械巨頭,成為中國工程機械第一股。
“改制不僅僅是為了錢”
根據徐工集團的數字統計,自2006年起兩年來,徐工集團的業績以每年50%的速度遞增。去年實現營業收入 308億元,比上年增長52%。今年1月-5月,已經實現了186億元營業收入和9億多利潤,有望全年實現400億元營業收入并出口創匯10億美元。業內人士分析,按照徐工集團目前的發展速度,2010年前,徐工集團將進入國際行業內前10名,2015年進入前5名。
“改制并不僅僅是為了錢,徐工需要的是一個機制和一個通道,一個進入國際市場的通道。”王民說。
今年6月,徐工集團生產的80臺裝載機自上海港運出,這也是今年以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獲得的最大單筆出口訂單之一。與以往不同的是,它的出口目的地不是歐美等發達國家,而是新興的國際市場經濟體伊朗。王民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我們主打的品牌是起重機、壓路機、裝載機。徐工有自己的發展路程,分三步:第一步,產品走出去,包括服務、備件走出去,要建設代理商、銷售網絡。第二步,研發要走出去,就是人要走出去,要建立國外研發機構;第三步,企業走出去。國際市場是很有吸引力的,是很大的蛋糕,有很大的誘惑,但是也有很大的陷阱,但我們還是持謹慎的積極態度,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