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初,中國動畫有過一段黃金時代,甚至被國際動畫片界稱為中國學派。然而,中國動畫產業的80年歷史,有輝煌也有過波折。曾經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動畫片陷入了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尷尬境地,沒有國際大獎,沒有觀眾追捧,甚至一度連生存都成了問題。這段中國動畫產業不堪回首的時光,究竟是怎么度過的?
1981年,日本動畫片《鐵臂阿童木》在全國上映,這是中國從國外引進的第一部電視動畫片,從那時候開始,中國的電視觀眾認識并熟悉了一個又一個來自國外的動畫形象。
隨后,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來自美國和日本的動畫片迅速占領了中國的動畫市場,神通廣大的機器貓、造型百變的變形金剛和與邪惡力量作不懈斗爭的圣斗士吸引了絕大多數觀眾的眼球,國產動畫也因此陷入了低谷。
金德龍,國家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司長,長期關注中國動畫產業發展,他告訴記者,在國外的動畫片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為了占領中國市場,運用了很多當時國內動畫制作單位根本想不到的市場手段,如:第一種,采用貼片廣告的形式在電視臺播放,第二種,對于一些具有開發潛力的,對于一些在中國動畫市場具有開發衍生產品(潛力)這樣的一種動畫片或者是免費播放,甚至可以提供播出費用。
金德龍告訴記者,在當時,中國的動畫甚至還沒有形成一個產業,在動畫制作的投入產出比方面,與像迪斯尼這樣運作已經比較成熟的大型動畫公司相比,明顯缺乏競爭力,在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一部10分鐘的國產動畫片,成本高達30萬元,在電視臺播出一次卻只能賣到100元人民幣,而好萊塢僅一部投資4500萬美元的《獅子王》,其票房及衍生品的收入就高達7.5億美元。
與此同時,中國動畫還面臨體制和機制方面的難題,在幾十年的時間內,動畫在我國都被視為文化事業,沒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商品,更沒有產業經濟的概念,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動畫的發展,上世紀90年代,我國的動畫才在計劃體制下開始規;,開始考慮播出的長度和產量,但還遠遠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
就這樣,一方面是體制的弊端,另一方面是洋動畫的大量進入,國產動畫在與美國和韓國動畫的競爭中逐漸落了下風,中國動畫前行的步伐也顯得越來越艱難,從1993年到2003年11年間,我國動畫總產量僅為4.6萬分鐘,平均每年還不到4200分鐘。
國產動畫片和國外動畫片的巨大反差,不僅是在屏幕上,在國外,動畫不僅創造出藝術的輝煌,而且創造出巨大的產業,而在國內,動畫僅僅作為一種藝術來追求,這種不同的模式,帶來的是天壤之別,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動畫片年產量只相當于日本的1%,全國動漫產量加起來還不到日本一家中型動漫公司的產量,這時候拯救中國動畫最關鍵的一步,就是盡快完成從藝術向產業的跨越。
金德龍告訴記者,他一直密切關注著中國動畫的發展,除了工作方面的原因,還因為他對國產動畫一直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直到2003年,中國動畫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產業,除了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國內像樣的動畫制作機構可謂鳳毛麟角,同時它們還要面對國外動畫片帶來的巨大壓力,生存環境也越來越困難,所有這些,都引起了政府有關部門的極大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