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邢云飛 呼和浩特報道
“早在幾年前,我們就開始大力著手奶源模式的研究與奶源基地的建設。”2007年底,受原材料漲價及奶源供不應求的影響,我國的奶源價格在經歷了幾年的低谷之后開始迅速上漲。3月14日,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向搜狐網“中國制造·中國速度”全國巡訪團隊表示,伊利已經破解奶源困局。
自今年開始,迫于成本的上升,許多品牌的終端產品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漲價。其中,蒙牛、伊利、三元等北京市場主要牛奶品牌的漲幅都在15%-30%。張劍秋表示,目前伊利在內蒙古地區主要實行的是“奶牛合作社”模式,由奶牛養殖戶、政府職能部門以及奶站組成經營共同體,由奶站和公司進行直接聯系,這中間減少了所謂“奶販子”這道環節。“一方面,我們在收奶方面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的價格和供應量,另一方面,奶農也能獲得相對穩定的高收入。”
在伊利集團的牛奶工業園,記者驚奇地發現,在伊利的工業園里,有一家看上去與乳品制造企業毫無關系的公司,這就是伊利集團旗下的內蒙古伊利飼料有限公司。據伊利介紹,這家生產奶牛飼料的子公司每天的銷售額已經達到了200萬元左右,主要是為了向伊利的奶農提供飼料,然而奇怪的是,這家子公司卻并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其奶源模式中的重要一環。
“通過飼料的提供,伊利可以加強對這些奶源的控制力,從而提升在奶源爭奪方面的競爭能力,這也正是伊利在奶源爭奪中的一種新思維。”據伊利集團技術中心主任云戰友博士介紹,伊利飼料有限公司主要是面向內蒙古地區的伊利奶農合作社以及奶農提供平價飼料。與此同時,也通過飼料廠對奶農進行一些專業性的輔導服務,從而提高奶源的質量和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