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資品牌白色家電領漲 三月兌現預期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5日 02:52 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記者在賣場內隨機訪問了幾位消費者,只有極少數人了解家電將隨著成本上漲而漲價的消息,更多的消費者只知道,按照慣例家電在四五月份銷售旺季可能漲價。 合資品牌領漲 然而,與很多國產品牌慎待“漲價”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合資品牌并不諱言漲價,銷售員普遍稱3月份很可能迎來新一輪提價。 記者在大中電器賣場發現,繼今年1月西門子領頭家電漲價后,博世、松下、LG等幾大合資品牌都紛紛跟進調價,其中,博世的提價幅度比西門子高出1-2個百分點。據松下洗衣機的銷售員介紹,松下目前已有6款洗衣機漲了價,隨著春節優惠的逐步取消,3月份價位還可能調高,之前漲價的主要是波輪洗衣機,接下來的漲價將輪到滾筒洗衣機。記者發現,去年12月份至今陸續提價的洗衣機,價格漲幅從50元到200元不等,3月份的提價幅度很可能與此類似。 西門子的銷售員告訴記者,西門子春節的優惠價將于2月底結束,3、4月份肯定不會有優惠,甚至今年“五一”期間也將取消以往例行的優惠活動。 松下銷售員介紹,今年2月,松下提價曾讓不少顧客吃不消,有顧客提價前選中了某款洗衣機,幾天后購買時卻發現價格漲了一百多,有人因此改買了其他品牌,有人甚至表示要投訴。西門子的銷售員也表示,剛開始提價時,的確嚇跑了不少消費者。 但東海證券研究員劉俊認為,對于市場份額較高的合資品牌來說,雖然漲價會暫時沖擊銷量,但其消費群體往往對價格敏感度低,因此相比國產品牌,漲價的顧慮并不大。 海爾領漲冰洗產品 “西門子在中國高端市場這一塊做得最好,定價權很大,因此率先領漲。” 劉俊認為,成本壓力之下,漲不漲和漲多少關鍵看公司的產品定價權。 記者發現,海爾此次漲價主要是針對冰洗產品。劉俊認為,海爾冰洗產品之所以敢緊跟洋家電漲價,因為海爾在國內冰箱洗衣機市場擁有霸主地位,議價能力很強,即使漲價也能基本消化銷量縮水的沖擊,至于空調是否提價,更多要看格力、美的的意思,海爾空調即使會漲,預計也不會做“出頭鳥”。 空調產品的結構調整比冰洗產品快,因此空調的提價很可能以推新品為主,提價幅度不會太大,這樣也容易避免抑制銷售。分析人士認為,海爾此次7%到10%的漲幅并不低,主要為消化成本上升,但對銷量的抑制應該不大,因為如果對終端銷量抑制過大將受到上游市場的壓制。 劉俊說,一般情況下廠家提價幅度都會超過成本價格,一方面防止短時間內利潤再次被成本超越,另一方面也能預留降價和優惠空間,對海爾來說,漲價前后的盈利應處于基本平衡狀態。 “連環”式漲價 幾大合資品牌的白電提價早已是進行時,而且漲價輪番而至,海爾漲價標志著家電行業的漲價已波及到國產品牌。 銷售員介紹,從去年11月份以來,西門子、博世等著名家電品牌都在提價,但提價也很有“藝術”,基本都是幾十塊幾十塊地漲,有的產品幾輪下來就漲了兩三百元。 提價方式也是五花八門,以產品結構調整為由推新品是常見的提價方式。賣場內松下品牌的銷售員介紹,前幾天,一款售價1298元的波輪洗衣機忽然被廠家以更換波輪的理由收回,修改型號后很快以新品推出,外觀功能幾乎沒有改變,價格卻上升了60元。相比之下,國產品牌更多是通過減少優惠的方式“暗漲”。 記者看到大中電器分發給各銷售員的價格參照表,發現海爾、美的等幾大國產品牌的供貨價已經與成交價相差無幾,榮事達的十幾款冰箱中,約有一半的供貨價與成交價相等,這說明優惠空間極少,零售商與廠商之間的利潤博弈也使漲價勢不可擋。 但分析人士認為,此次家電漲價并不會一下子猛漲,也不會每個品牌都漲。劉俊認為,“漸漲”說明廠商提價也在試探市場的反應,因為漲價必然帶來市場份額降低的風險,越是低端的品牌,這種風險越大,因此二三線品牌的漲價更隱蔽一些。 漲價引發行業整合 分析人士認為,一旦海爾漲價,其他國產品牌很可能跟漲,但漲幅肯定沒有一線品牌高。劉俊預測,非一線品牌頂多漲5%左右。 漲還是不漲,對國產中小品牌來說,的確是個大難題。跟漲的話銷量必定受損,市場份額將下滑,不漲的話則難以消化高額成本,廠商很可能陷入虧損。 劉俊認為,越是低端品牌的消費者對漲價越敏感,越是三四級市場,漲價對銷量的影響越大,這也是國產中小品牌價位遲遲不動的重要原因。 家電觀察家劉步塵分析,家電市場競爭非常激烈,消費者對漲價的接受能力脆弱,加上家電連鎖企業的壓價,都使家電漲價充滿變數,二三線品牌無疑將陷入被動。 一般情況下,零售商為保證銷量,傾向于壓低價格,而目前單靠家電廠商自身消化成本壓力不太可能,零售商與廠商必須通過博弈對漲價達成一致。劉俊認為,海爾、格力等一線品牌對零售商的議價能力強,容易實現漲價,但一些中小品牌議價能力弱,可以預見有一批小品牌在成本持續攀升過程中被淘汰出局。 如今,家電漲價被認為是大勢所趨,消費者分流對已經提價的合資品牌來說,陣痛可能很快消失。松下的銷售員說,提價后的銷售量還算比較穩定,畢竟有些消費者還是認名牌。 但更多的消費者在選購家電時會“價比三家”,率先漲價的品牌會暫時失去部分消費者,對于家電這個競爭相對充分的市場來說,可替代性強的國產品牌更容易受到沖擊。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