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產經 > 北京銀聯信信貸管理專題 > 正文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國和出口國,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高污染、高耗能產業還有不斷擴張的趨勢。現在國內并不缺少原料藥,但很多企業為了出口而不斷擴大產能。這必然帶來大污染,要支付高昂的環境和居民健康成本。
我國目前能生產1500多種化學原料藥,2005年原料藥產量123萬噸(不包括化學中間體和前體藥),是世界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國和出口國,某些產品在國際市場占有支配地位,如維生素C、撲熱息痛、青霉素工業鹽和糖精鈉的出口分別約占世界貿易量的65%、40%、60%和90%。由于化學原藥行業屬于“高污染、高能耗”產業,西方發達國家逐漸將這些產品生產向我國轉移,為了降低環保成本及生產成本。隨著我國原藥產量的逐年增長,出口量的不斷增加,我們卻發現化學原藥出口了,卻將污染留在了國內。目前這一問題已經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國家對于原藥行業的調控將不可避免。
銀聯信分析:
一、化學原藥產能過剩危險仍在繼續
“高耗能、高耗資源、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原料藥生產規模也在不斷擴張。目前,我國青霉素工業鹽、維生素C、頭孢霉素C、泰樂霉素、紅霉素、四環素等發酵抗生素初級產品產量占世界第一;許多有毒有害原料生產的化學藥品,如咖啡因、阿司匹林、氧氟沙星、環丙沙星等產量也居世界第一。而這類產品的生產規模還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如香港聯邦制藥在內蒙古巴彥淖爾新建一萬噸青霉素工業鹽、5000噸6APA(六氨基青霉烷酸)工廠,健康元在河南焦作建2000噸頭孢霉素、1000噸7ACA(七氨基頭孢烷酸)工廠。
化學原藥產能擴大有向我國西部地區轉移的趨勢,由于西部地區在招商過程中對存在一定的問題,往往在環保要求方面要低于中、東部地區,環保成本更低且監管較松。
二、2007年國對化學原藥行業調整頻繁
長期以來,醫藥產業一直是受政策面影響較大的產業之一,而自2007年初開始,針對醫藥產業的政策、措施之多,密度之大,影響之深也是多年來罕見,這些政策因素勢必在2008年得以延續并凸現明顯的政策效應。
其中,新實施的《藥品注冊管理辦法》將會促使企業特別是有實力的企業加大自主研發投入,提高創新能力,更多地從內部挖潛企業發展的動力源或通過對外技術合作尋找新的突破口。借以改變目前我國原藥單純依靠仿制或者在國內代工的局面。
國家出臺《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7年本)》,限制生產維C、青霉素等“兩高一資”產品,特別是即將實施的《制藥工業污染排放標準》,將增加大宗原料藥企業的環保成本,而水、煤、電、油等價格的上漲以及勞動、安全等法律、法規和標準的嚴格執行等,將大大增加企業生產的綜合成本,加之國家藥監部門正在醞釀出臺藥品出口管理辦法和醫療器械進出口管理辦法,不斷增大對進出口市場秩序的規范力度等,都將導致部分弱小或不具備經營資質的企業被淘汰出局,廣大藥企將在新的政策監管環境下經歷一次范圍更廣的洗牌。
三、信貸風險提示
目前,我國原料藥行業所存在的產能過剩,高能耗、高污染的現狀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從2007年國家出臺的幾項政策措施看,對于原料藥行業的調整的頻繁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1、調控重點在提高環保門檻
由于我國目前原料藥行業內企業多且小的現狀,政府把調控重點放在了環保方面,提高企業的環保成本和進入門檻。對于小型企業來說,如果要解決企業的排污問題,勢必要投入資金對于企業的排污系統進行改造,對于一般企業來講,這部分開支會提高企業的生產成本,由于我國的原料藥在國際市場中主要以價格為主要競爭手段,對出口的影響可見一斑。
2、西部地區已經引起國家高度重視
目前,世界原料藥工業向中國和印度等國家轉移,而我國的原料藥生產則正向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等地轉移。制藥業這幾年流行一種說法——要向“中、西、源(黃河、長江源頭)”走。這些地區水源充足、人力成本低、污染排放標準也相對較低。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對污染項目照單全收了。
針對這個問題,我國政府出臺《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7年本)》,對于部分原料藥生產進行了限制,對于地方審批有著強制性的要求,針對于這部分的投資將被規范,徹底改變這種為了招商而放棄環保的局面。西部地區原料藥投資將被限制。
[本文由北京聯合信息網中國信貸風險信息庫提供,未經北京銀聯信信息咨詢中心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