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幣升值:紡織玩具業利潤下滑臨轉型(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7日 14:10 南方都市報
“再升值10%是什么概念,就是像我們這樣的外貿代理公司幾乎可以徹底關門轉行。”李先生稱,目前已有很多公司轉向客戶代理,也就是只承擔報關報檢等服務,最終收取1%左右的代理傭金。由于這筆傭金是廠家以人民幣形式支付,因此不受匯率變動影響。 升值1%利潤下滑2%-6% “人民幣一快跑,企業就發燒。”不單對于外貿公司如此,生產型企業的日子也不好過。據香港貿易發展局調查顯示,內地生產的港商其本地含量(即以人民幣結算的生產成本部分)在20%至45%之間,平均為30%.人民幣兌美元升值10%,即表示生產成本亦增升2%至4.5%.目前大多數香港廠商仍以美元支付其出口,人民幣兌美元升值意味著采用人民幣結算的部分生產成本已告上漲,并侵蝕其出口利潤。貿發局委托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進行的一項調研亦顯示,珠三角各類企業中62.7%受訪企業表示可承受人民幣10%以內的升幅,可見近期人民幣升值的幅度已超過其可承受的范圍上限。由于人民幣很有可能繼續升值,其對生產成本構成的壓力亦會不斷增加。 老潘說起如今的市場環境,無奈地表示,“勞動力成本、原料成本、場地成本都再漲,加上我們的產品70%外銷,人民幣升值更是不能忽視。”以年出口額400萬美元計,2005年7月匯改開始時1:8.11匯率,可兌換3244萬元,而以今年1月31日1:7.1853計,則僅能兌換2874.12萬元。 據紡織專業網站第一紡織網估算,對于以美元計價的進出口企業來說,人民幣每升值1%,紡織服裝企業的銷售利潤即下降2%-6%,出口依存度高的服裝行業影響更大。“提價?對于新客戶還好,畢竟我們的產品有設計優勢,對于老客戶哪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大家都多少年的合作關系了。” 而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在上游紡織行業,廣東省去年紡織產業鏈上高達22.05%的企業處于虧損,這一比例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6倍;而行業利潤率則低至全國平均數的0.57倍,僅為2.20%.分析人士認為,產業結構以低附加值、以量取勝的上游產品為主,乃是罪魁禍首。2007年前8個月,廣東紡織產業鏈出口比例高達46.26%.但這些企業的共有特點是勞動密集生產、產品利潤率低、出口以量取勝、缺少知名品牌,一旦外部環境變化,最先受到沖擊。 升值促動產業升級 商務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紡織商業周刊》總編輯、第一紡織網總裁樊敏認為,人民幣加速升值其實并不是一個需要“應對”的狀況。從紡織業來看,從1998年至今一直是20%的企業貢獻80%的利潤。行業規模連年擴大,但一些企業近年已淪落為只有工商注冊在,實際已停產或半停產。在這樣的局面下,人民幣升值淘汰一批競爭能力差的企業不但不是壞事,還是一次行業調整的良機。“我們總說產業升級,結構調整,但究竟如何升級,如何調整,政府只能進行一些政策引導,最終還是要市場說話。” 而數據亦顯示,我國紡織服裝產品的出口結構已逐漸發生變化,出口單價呈現逐年增長態勢。2005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1175.24億美元,同比增長21.30%,出口單價同比增長2.43%;2006年,出口總額1470.18億美元,同比增長25.09%,出口單價同比增長15.36%;2007年1-10月,出口總額1388.70億美元,同比增長19.74%,出口單價同比增長11.05%.但從出口增長率看,紡織品服裝出口價格提高主要是服裝的貢獻,紡織品出口還不能完全消化人民幣升值和出口退稅的影響,生存艱難。 另一方面,紡織服裝企業的主要原料棉花和化纖的進口比重達20%,主要紡織設備的進口比重接近60%,原料和設備折舊合計占總成本的85%以上。因此,人民幣升值將使紡織服裝企業的進口成本大幅降低。綜合來看,人民幣升值對紡織企業的影響是利是弊,主要取決于兩方面對總利潤的貢獻構成以及人民幣升值的幅度。 而對于一些走在行業發展前列的企業來說,人民幣加速升值甚至為企業的海外拓展還帶來了正面影響。雅戈爾去年11月便以1.2億美元與美國Kellwood Company及其全資子公司Kellwood Asia Limited簽訂三方《股權購買協議》,創下中國服裝界最大一筆海外收購,預計每年為雅戈爾增加3.6億美元銷售收入,產生1200萬美元凈利潤。 “國際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依然旺盛,人民幣加速升值帶來的一定程度上的行業替代完全可以接受。”樊敏表示。 -記者觀察 宏觀方案難解微觀難題 針對人民幣加速升值的現實,提到最多的方案是采用人民幣結算、與采購方分擔升值壓力、遠期結匯,以及轉向內銷市場等。有評論人士去年就撰文表示,在制鞋行業已經出現“最好的產品留在國內”的情況。 但宏觀方案落到每個企業頭上卻又成了一本本難念的經。前述從事玩具貿易的李先生就表示,像玩具這樣的高度競爭產業,要求海外采購商以人民幣結算并不現實。而老潘也稱,并非沒有嘗試過內銷,但一些廠商的仿造讓他傷透腦筋。“我們要自己進行設計,又有多個訂單排隊生產,成本高、速度慢。可仿造就只需要買我們一件樣衣,然后找個小工廠專門生產,雖然用料可能不夠精良,但速度快、成本低,售價有時只是我們的一半,我們根本斗不過。” 本報記者 董珺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