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隆地產陳啟宗:當前不敢買內地土地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1日 00:10 21世紀經濟報道
警惕周期性悲劇 本報記者 田新杰 2006年的時候,香港恒隆集團(簡稱恒隆)主席陳啟宗曾表示,在未來2-3年內,恒隆將在中國內地6-7個城市,計劃投資10個以商場為主的地產項目,估計每個項目涉及資金20億-25億港元,總投資額約250億元人民幣。 1月8日,在上海做客長江商學院的陳啟宗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在他的言語中,更多的是投資內地樓市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謹慎對待港商新一輪圈地 《21世紀》:最近,和黃、仁恒等其他許多港資地產大鱷都在啟動內地項目,仁恒在上海拿地動作頻頻,相比而言,恒隆有怎樣的計劃? 陳啟宗:這完全是一個公司戰略的問題,關鍵看你公司定位,恒隆始終是定位高端商用物業,寫字樓或者商場,側重的主要不是開發體量,恒隆不需要買大量的地而是買最好的,買它未來的升值空間、經營空間。 恒隆就買每個城市里最好的一兩塊土地,次等的都不要。在每個城市里,永遠是最好的少數土地升值最快,而且恒隆向來只租不賣,與建成銷售快速回籠資金相比,只租不賣這種模式光靠租賃回籠資金過于漫長,更加重視土地本身價值的快速增值進行彌補。 《21世紀》:像九龍倉等公司前一輪儲備的土地開發殆盡,需要進行新的土儲,有一種觀點認為,港資地產公司在內地的新一輪土地儲備已經開始? 陳啟宗:土地儲備需要謹慎對待。 國家對開發商手中土地的調控向來不缺嚴厲政策,或許到目前,只是很多地方并未真正執行。但政策現在不用不等于明天不用。曾經有家大的內地開發商告訴我,閑置土地的相關政策不會真正執行,但恒隆不愿意冒這個險,帶著刀架脖子的風險貿然增加土地儲備,是很危險的。 上個世紀70、80年代,在內地買地的港商,幾乎都是輸得多賺得少,90年代稍微開始賺點錢。我估計2000年到2007年間及以后一段時間,在中國內地買地,可能重蹈70、80年代覆轍。 《21世紀》:當前,在上海新江灣城等區域,頻頻出現面粉比面包貴的情況,您怎么看? 陳啟宗:現在有些公司買的商業地,單價很高,單一塊地的總價會比恒隆以往15年在內地買的所有土地的價格總和還要高。1992年前后,恒隆在上海買的土地價格也高,過了十幾年才回到當年的價位。 但在這個過程中,恒隆依靠自己的經驗,終于實現了諸如上海恒隆廣場今天的巨大升值。很大程度上,房地產行業是個經驗致勝的游戲。 目前,恒隆在內地除上海恒隆廣場、港匯廣場項目外,還有在沈陽投資105億元的項目,濟南、北京、無錫等城市都有,但恒隆所有這些項目的拿地價格加起來,或許還不如目前個別開發商拿下一個項目的價格。 《21世紀》:您覺得現在內地樓市,不宜買地? 陳啟宗:當前的價位,恒隆絕對不會買一線城市,四年前我就說過這句話,當時還有很多其他原因,包括不少優質地塊遇到了拆遷難題。不是不想買,而是以當前的價格我接受不了所以也買不到。 全中國房地產最好的城市無疑是北京和上海,但恒隆1993年之后在上海就沒有買過地,如果買不到心目中最優質最具開發潛力的土地,我就干脆不買了,其他的我不會考慮。 小心小心再小心 《21世紀》:包括限制外資投資的政策在內,內地的調控再次趨緊,恒隆對此做了哪些調整? 陳啟宗:作為商人,面對政府的宏觀調控,有些事情不能勉強。相對而言,國家的力量強大,當然市場的力量或許更大。港資企業在內地進行投資,面對內地限制外資等方面的調控政策,或許當前而言,“等”是最好的方式。當然,在內地投資上“等”的時候,還有很多別的事情可以做。1995-1998年,恒隆也沒有在內地增加土地儲備,但我們在通過資本市場籌錢、在“賣東西”等等,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21世紀》:內地開發商紛紛調頭轉向商用物業的趨勢,有些公司甚至以往是住宅開發商,現在干脆不做了,轉型做商業。您有什么看法? 陳啟宗:曾經有個國內的大型地產商坦言,“我蓋了10個商場,有9個半是失敗的”,說明商場不是住宅,能夠在住宅成功的,不一定能在商場成功。如果在沒有看清其中的差別、積累足夠經驗的前提下,匆匆轉型是盲目的,風險很大。 目前國內很多城市,包括上海等一線城市,其實大部分商場都是不成功的,原因有很多,體量不足、商場設計盲目推崇國外所謂國際知名設計師的方案,沒有自己的特點,歸根究底是沒有充足的商業地產運作經驗去體會這項投資的精髓。 《21世紀》:隨著上市融資的門檻抬高,信貸緊縮,國內開發商再次面臨融資難題,您有什么建議? 陳啟宗:行業有周期,這過程中,關鍵是要看懂周期背后的經驗教訓,盲目跟著周期走,失敗的經歷只會再次上演。 現在循環又回來了,或許再過5年4年后,國內很多城市又會有不少商場是養老鼠的。 要很小心,很小心,不是沒有機會。行業的發展是在不斷循環的,要不斷積累經驗看清并把握市場發展的規律。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