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市場大事件盤點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9日 10:01 國際商報
本報與六大進出口商會共同推出 當事者說 “今明兩年中歐、中美紡織品協議即將到期,現在是考驗紡織行業的成熟程度,也就是考驗行業有沒有自律能力的時候,如果出口還‘打亂仗’,那說明行業的成熟度還很低。”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 “不到最后關頭,不到出口大門緊閉,很多企業是決不會有所行動的,這就是中國企業的現狀。” ———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石油和化工商品部主任周純 “短期內,EuP指令將帶來制造成本的大幅提高,從長遠看,今后企業必須在產品設計的時候就把能耗以及各個環節的污染排放因素考慮進去。這對于那些以低價位取勝的出口企業來說,將進一步攤薄原本就很微薄的利潤,企業的贏利將會受到極大考驗。” ———寧波杰友升照明有限公司副總裁尤娟紅 “公司早已有所準備,但由于具體細則尚未出臺,這讓我們不知該從何處下手,頗有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感覺。” ———寧波吉德電器總經理助理戴志軍 “最近海運可謂是一天一個價,早上醒來,每噸鐵礦石的海運價格肯定是又漲了。現在海運價上漲像瘋了一樣。” ———首鋼國際礦業進出口公司的一位部門經理 “明年真的實施起來,成本肯定要上去。REACH法規就像把刀子懸在那里,主動權在歐盟那邊,說松就松,說緊就緊。” ———奇迪電器總裁周奇展 撕下2007年最后幾張日歷,掩卷而思,2007年市場風云變幻令我們的心情久久無法平靜。為洞隱燭微、滌蕩前路,本報與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共同推出“’07市場大事件”,敬請關注。 >>貿易環境 美國頻發“雙反”調查 事件回放:繼反傾銷之后,反補貼大有成為外國對華貿易爭端頭號熱點之勢。美國和加拿大近兩年來頻繁對我國發起反補貼調查,已影響到我國約10億美元出口、750家企業和12萬就業人口。 美國自去年11月對我銅版紙發起首宗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以來,已對我國發起8宗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 這種頻率在全球貿易救濟措施使用過程中史無前例,雖然中國在首起銅版紙反補貼官司中最終獲得勝訴,但接下來依然有7起要面對。面對美國的反補貼指控,商務部、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等先后作出嚴重聲明,但是,美國的“雙反”沖動難抑,更有日益加劇態勢。 點評:當反傾銷、技術性貿易壁壘、匯率壓力、知識產權等工具都不能遏制中國出口的高速增長時,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國內進口競爭產業和有關政客開始無法抑制援引反補貼工具打擊中國出口商品的強烈沖動。 在反補貼案中,我國理所當然不可能為別國某些勢力的政治需求埋單,理所當然要捍衛自身權利,全力以赴奉陪到底。 REACH法規生效“雙刃劍”高懸 事件回放:歐盟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法規(以下簡稱REACH法規)已于2007年6月1日生效,將于明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它將對全球化工產業的發展帶來重大影響,特別是對于中國這樣的新興發展中國家。一方面,從某種角度說,該法規是中國入世以來最大的技術貿易壁壘。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REACH法規的立法目的是通過對化學品的進一步嚴格規范管理,降低化學品對人類健康威脅、對全球環境危害的程度。為協助企業了解應對REACH法規,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開通了網上咨詢平臺,舉辦了多次培訓會。此外,五礦商會還將在芬蘭設立駐歐代表處。然而,盡管政府和相關協會一直在為幫助企業應對REACH法規忙碌著,效果卻差強人意。 點評:當日本、韓國都在為應對這場殺傷力巨大的技術壁壘積極準備的時候,眾多的中國企業難道能夠盲目樂觀、獨自超脫嗎?企業注重效率是對的,但倘若危機迫在眉睫了才想起找政府和專業機構要求幫助解決,多半是行不通的。 歐盟EuP指令生效 事件回放:2007年8月11日,歐盟EUP指令(能耗產品生態設計要求指令)正式生效。EuP指令是歐盟繼WEEE和RoHS兩大綠色指令后,又一項歐盟提出的關于耗能產品環境化設計的指令提案。盡管它只是一個框架性指令,但其可操作性更強、所涵蓋的產品范圍非常廣,對中國企業而言,該指令無疑是一個更為隱蔽的技術性貿易壁壘。EuP指令從根本上要求企業從設計源頭對產品設計理念進行更新,全面考慮整個產品生命周期內對能源、自然資源、環境的影響程度。預計在產品設計獨創領域的中國企業將面臨洗牌。 點評:中國企業達到EuP指令的要求有一定難度,但如果達不到則將面臨更大困難。EuP指令的很多細則目前沒有定下來,這對于企業來說也是一個機會。 企業目前要加強研究,同時積極開發符合環保趨勢的產品,從設計、研發環節就開始著手,以便更好地規避貿易壁壘的風險。 輸歐紡織品步入“雙重監控”時代 事件回放:10月9日,歐盟委員會的一紙聲明在紡織業界掀起巨大波瀾。歐盟委員會宣布,歐盟已與中國就紡織品出口問題達成新協議,現有的配額限制會在2007年底取消,此后雙方將在2008年對中國輸歐紡織品實施進出口雙重監控。根據新的安排,原先中國的10類輸歐紡織品中有8項將受到雙重監控,分別是T恤衫、套頭衫、男褲、女式襯衫、女連衣裙、胸衣、床單和亞麻紗。 中歐就建立紡織品雙邊監控體系達成共識給不少紡企吃了定心丸,中方政府實行何種管理方式成為紡織業界關注的焦點。由于缺少相應的細則,企業一直都“按兵不動”。《2008年部分輸歐盟紡織品監控辦法》的出臺,打破了“歐洲企業不敢下單,國內企業不敢接單”的困局。 點評:輸歐紡織品配額取消并不意味著完全“自由化”,再次證明中歐間的貿易局勢正變得越來越微妙。對于配額限制的利弊,歐盟正在進行反思。或許,新的限制措施,歐盟已在醞釀之中了。 中國食品質量安全遭遇“抹黑” 事件回放:2007年3月份以來,國外媒體出現了很多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負面報道,如美國寵物食品和瑞士摻假玉米谷蛋白事件。同時,還有一些無中生有、惡意炒作的報道,在國際上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對此我國政府部門迅速出面澄清事實,并于2007年8月份成立國務院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領導小組,啟動為期4個月的食品安全整治活動,開始了一場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維護中國產品信譽和國家形象的特殊戰役。經過近4個月的集中行動,全國流通環節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取得顯著成效,流通領域食品質量有了新的提高,經營行為進一步規范,食品市場秩序進一步好轉。 另外,為進一步加強食品衛生安全體系建設,目前全國人大正在審議新的《食品安全法》。 點評:來自國家質檢總局統計數據表明,2004到2006年,中國對美國、歐盟、日本出口食品平均合格率高于99%。據日本厚生省公布的數據,自中國進口的食品合格率為99.42%,而自美國是98.69%,歐盟是99.38%。這些數據說明中國出口食品總體上是安全的,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實際上是“中國威脅論”的變種。 >>政策調控 出口關稅退稅調整觸痛企業神經 事件回放:2007年6月1日,國家對350多種商品進出口暫定稅率進行調整。調高或加征資源性產品進出口關稅,并降低了部分機電產品進口關稅。7月1日,國家調整2831項商品的出口退稅政策,約占海關稅則中全部商品總數37%,其中553項“兩高”產品的出口退稅被取消,2268項容易引起貿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稅率進一步降低。12月20日,為保障國內供應再次取消84類糧食出口退稅。 關稅和退稅調整政策出臺后,大部分商品出口都呈現了明顯下降態勢,以鋼材為例,鋼材出口4月同比增幅達146%,8月回落到39%,9月下降到9%,逐月下降。但也有個別商品“逆勢上揚”,例如磷酸二銨,6至9月共出口85.4萬噸,占1至9月出口總量60.8%,比去年同期增長194.8%。行業在經濟效益推動下的盲目出口,隱藏著巨大風險。 點評:對于利潤率僅有2%~5%的企業來說,出口關稅和退稅調整的影響是災難性的。國家運用出口退稅政策來調整出口結構和促進產業整合將成為大勢所趨。自身技術含量偏低、產品替代性較強、以低價形式出口、以擴產方式帶動業績提升的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企業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檔次、走內涵式增長道路的轉型迫在眉睫。 人民幣升值加大出口企業成本壓力 事件回放: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人民幣每日匯率,12月25日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7.3261,再創紀錄。自匯改以來,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累計升值幅度達到10%左右,2007年累計升值幅度達到6%。人民幣升值導致我國出口減少、進口增加,也給不少出口型企業帶來了壓力。人民幣升值改變了出口企業的資產、負債、收入、成本等賬面價值,通過匯兌損益的變化影響其經營業績,因此對外債規模大、擁有高流動性或巨額人民幣資產的行業長期利好,如房地產、航空等行業。相反,對出口行業或產品國際定價能力低的行業沖擊較大,如紡織品貿易、資源類化工產品等。 點評:面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對于企業來說,調整出口貿易層次非常重要。企業應該減少加工貿易,提高一般貿易的比重,獲得更多盈利。這就意味著企業亟須加快兩端開發,生產更有特色的產品。越有特色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可比性就越少,競爭力就越高。 同時,企業應該建立更完善的分銷渠道,直達消費終端,在更了解市場的基礎上更快做出反應,獲得更大效益。 企業直面加工貿易調整 事件回放:從2007年8月23日開始,我國對加工貿易企業實施進出口加工貿易限制,并對限制類商品實施保證金實轉臺帳制度。此次公布的限制類商品目錄共涉及2247個十位海關商品編碼,其中1853個是新增的。新政策規定,企業按照海關管理類別繳納臺賬保證金。A類和B類企業繳納50%的保證金;C類企業繳納按全部保稅進口料件應繳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之和100%計征保證金。 12月24日,商務部網站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共計589個10位海關編碼商品。該目錄主要涉及動物產品、植物產品、動植物油脂、食品、飲料、礦產品、化學產品、塑料及其制品、鋼鐵及制品、鋁制品。 點評:眾多大中型企業,包括五礦集團、中鋁等公司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紛紛表示,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對公司影響甚微。業內人士表示,為應對成本上升和政策調控風險,大部分大中型企業已轉型升級不做加工貿易,著力向上下游延伸產業鏈,上游參與礦產開發,下游則發展高附加值加工品,提高產品利潤率,增強抗風險能力。 >>價格“蹦極” 豬肉等農產品價格上漲明顯 事件回放:受生豬價格周期性波動影響、養殖成本增加、豬肉消費需求上升等原因影響,豬肉批發價格從2007年5月以來大幅上漲,8月達到峰值每公斤21.4元,隨后緩慢下降,10月中旬降至5月份以來最低水平17.97元,10月下旬重又出現緩慢波動回升態勢,但仍低于歷史最高價。針對豬肉價格上漲的趨勢,國家積極采取多項措施,發展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如發展標準化規模生產,進一步加大生產扶持力度,加強疫病防控以及加強行業信息引導等,市場供需正在逐步恢復平衡。此外,受美元貶值、國際油價大漲、生物能源熱等因素影響,今年國際小麥、玉米、大豆的價格大幅上漲,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也呈不同幅度的上升趨勢,隨著國內能源、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的增長。有專家預測,廉價農產品時代將一去不復返。 由于國內豬肉生產恢復較為緩慢,預計2008年上半年豬肉價格仍將維持高位,下半年價格將逐漸回落。 點評:食品主要是農產品,其價格的大起大落,反映的是農業生產環節存在不穩定因素。穩定農產品價格意義十分重大,這不僅是對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保障,也是對農民利益的保護。農業生產自然性和小規模的特點決定了它自身不能起到穩定農產品價格的作用,那么,農產品價格穩定,既要改變農業生產小規模經營的狀況,也要依靠政府補貼等外力的幫助。 鐵礦石漲價已無懸念 事件回放:“和鋼廠相比,現在航運企業說話底氣更足了。”面對不斷瘋漲的國際海運價,一位鋼企人士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2007年,進口鐵礦石市場遭遇多事之秋。在礦業巨頭調節供應節奏、國際海運價暴漲、印度現貨漫天要價三大因素的相互哄抬和推波助瀾之下,進口鐵礦石到岸價格上演“瘋狂”飆升行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的鐵礦石海運價上漲可謂是“波瀾壯闊”,巴西到中國的海運價格甚至大大超過了鐵礦石本身的價格。 運費上漲已成為鋼鐵業的夢魘,在正處于膠著狀態的2008年度鐵礦石價格談判上,與中國16家鋼鐵企業進行供銷談判的3家國際鐵礦石供應商正以印度鐵礦石的價格作為叫漲的目標。 2008財年鐵礦石談判舉行之際,鐵礦石供應商早已在現貨市場營造了事實漲價的氛圍。分析人士認為,目前現貨礦與長期協議礦差價明顯,今年現貨市場“事實漲價”,造成了長期協議礦與現貨礦石價格的“鴻溝”,為礦業巨頭在鐵礦石談判中謀求漲價提供了“口實”。 點評:2008年鐵礦石價格談判中方手中到底有多少籌碼,目前還是未知數。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明年鐵礦石依然是漲價“沒商量”。 國內成品油價格上調 事件回放:近一時期,國際市場油價持續大幅上漲,紐約原油期貨10月29日收盤價突破每桶93美元。國內成品油與原油價格倒掛加劇引發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為保證國內成品油供應,促進能源節約,國家決定適當提高成品油價格。 10月31日,國家發改委發出通知,自11月1日零時起將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價格每噸各提高500元。汽油和柴油的全國平均零售基準價分別由每噸5480元和5020元調整為5980元和5520元;上浮8%后的全國平均零售價分別為每噸6460元和5960元,折合每升約分別提高0.4元和0.46元。液化氣出廠價格相應提高。作為一個石油凈進口國,國際油價日益攀升已給國內相關行業帶來影響。市場人士預測,受美元走軟、投機炒作以及中東原油供應短缺等因素影響,國際油價到明年都可能保持高位運行,油價上漲必然會導致我國石油進口成本的增加。 點評:國有企業該怎樣對民眾讓渡的那部分權益作出回應?這個問題不解決,在石油巨頭和國家發改委等有關部門之間有關價格調整的博弈就不會停止,“油荒”現象恐怕也難以避免。 金屬價格大漲大跌 事件回放:2007年末,國內市場金屬產品價格風云變幻,漲跌可謂一線之間。4季度以來,隨著國家調控效應的逐步顯現和北方地區室外施工量減少,尤其是出口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國內鋼材供求關系已趨向寬松。但鋼價卻逆市上揚,漲勢強勁。是需求旺盛還是存在溢價泡沫,,業內眾說紛紜。但不可否認的是,有關部門試圖減出口、穩價格的關稅新政已蓄勢待發。與暴漲的鋼價不同,銅市則是悲觀情緒彌漫,去年以來幾度暴漲的銅價在年末急轉直下,暴跌頻頻。后市銅價能否止跌,尤其是能否扭轉技術性弱勢,正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點評: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這句話似乎放之四海而皆準。不過,有風險亦有對策,對于投資者而言,只有增強防范風險的能力才能處變不驚。 藥品監管不斷加強 事件回放:“巴拿馬二甘醇牙膏”和“巴拿馬藥物中毒事件”使“中國制造”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信任危機。事件引起了中國政府的高度關注。5月23日,國家質檢總局會同商務部、海關總署、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衛生部等有關部門組成聯合調查組,對“巴拿馬藥物中毒事件”立即展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真正的原因是巴拿馬不法商人擅自更改了產品的適用范圍和保質期限,將化工原料TD甘油改為所謂符合美國藥典的“純甘油”,并將保質期從1年改為4年,從而使該過期產品被當作藥品輔料使用,引發了嚴重的中毒事件。 點評:作為一個對人類健康負責任的政府,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藥品的質量問題,并不斷完善藥品監管制度。事件爆發后,中國政府進一步加強了藥品的監管力度,以保障中國和世界人民的用藥安全,豎立“中國制造”產品的良好國際形象。 >>行業“自救” 中國鞋業組織“抱團” 事件回放:我國是全球鞋類生產和出口第一大國,但存在著生產企業規模較小,出口增長以量取勝,整體利潤率低,出口市場過于集中,營銷方式落后,產品檔次相對較低,單價較低等問題。為了改變中國鞋業貿易增長方式,由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中國皮革協會、香港鞋業商會、廣東鞋業廠商會、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等十幾家商會協會發起的中國鞋業組織聯席會,8月2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聯席會的主旨是“推動中國鞋業轉變貿易增長方式、推進中國鞋業品牌戰略”。同時,輕工商會國還授予溫嶺市“中國鞋類出口基地”稱號,并與溫嶺市政府簽署了《共建出口基地的合作協議》。共建出口基地是進出口商會和地方政府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推動行業和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培育自主品牌的創新舉措。 點評:我國的制鞋企業由于起步晚,創建品牌的時間短,由此引發的全球性貿易摩擦日益增多。去年10月歐盟對我國的皮鞋產品實施的反傾銷,對我國鞋類出口產生了較大沖擊。中國鞋業組織聯席會機制的建立,將有利于國內鞋企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商議、解決行業發展中的問題,提升行業競爭力。 陶瓷行業達成科技創新共識 事件回放:6月8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陶瓷產區發展經驗交流會”,可謂今年我國陶瓷行業的一件大事。去年我國已超過意大利,成為全球出口陶瓷金額最多的國家。雖然我國陶瓷出口金額連年遞增,但產品仍以中低檔次為主,增長主要依賴于出口數量的增加,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也主要是靠廉價的能源原材料以及勞動力成本。為此,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組織國內陶瓷產區進行了交流,交流會還得到了商務部、發改委以及陶瓷主產地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各主產區代表在交流經驗、相互學習、優勢互補的基礎上,一致達成了“降低能源消耗,提升產業競爭力,走科技開發和產品創新之路”的共識,認為這是當前我國陶瓷行業最值得討論和有待解決的問題。 點評: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對于陶瓷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同時,更需要行業的規范和企業通過改進生產技術、提升產品質量,不斷增強責任感、使命感。 策劃:王靜媛 何曉曦 執行:劉旭 張莉 張悅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