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斌 劉玉洲
12月18日,國際奧委會與中央電視臺簽訂 “2008年奧運會中國地區互聯網和移動平臺傳播權”協議。此舉是國際奧委會首次將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作為獨立轉播機構,與傳統媒體一起列入奧運會的轉播體系。
這意味著歷時9個月,眾多互聯網公司、運營商參與的北京奧運會新媒體轉播權爭奪戰終于落下帷幕。中央電視臺旗下的央視國際成為唯一一家擁有中國大陸和澳門地區奧運新媒體轉播權益的機構,并將獨家擁有北京奧運會共計3800小時的新媒體賽事視頻版權。“央視國際同時成為2008北京奧運會新媒體持權轉播商。”央視國際總經理汪文斌對本報說。
“未來央視國際將會結合更多的新媒體平臺資源,實現奧運轉播效果的最大化,這也是我們當初申請成為‘新媒體持權轉播商’的初衷。”汪文斌說。
新媒體入場
北京奧組委媒體運行部副部長高長力表示,最近幾年,國際奧委會和一些新媒體簽署了一些協議,把奧運會的新媒體報道授予了一些媒體,但這些協議絕大部分還是跟傳統媒體相連。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籌備工作中,國際奧委會首次將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作為獨立轉播機構,與傳統媒體一起列入奧運會的轉播體系。央視國際成為唯一一家擁有中國大陸和澳門地區奧運新媒體轉播權益的機構。
高長力表示,國際奧委會選擇在北京奧運會將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作為獨立轉播機構,主要是多媒體發展到今天,其影響力不斷擴大,市場已逐漸形成。上屆奧運會召開時,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影響力不如現在,網絡傳播的技術也未成熟。
“但現在,隨著網絡傳播技術的進步以及3G的推出,新媒體成為獨立轉播機構的條件已經成熟。根本原因是技術進步。”他說。
根據央視國際公布的規劃,央視國際將調用車載移動電視、網絡、手機、IP電視四大平臺全方位傳播奧運賽事,以視頻為特色,以圖文為基礎、以互動為核心構建 “網絡電視奧運臺”和“手機電視奧運臺”。
央視國際將針對奧運推出總計50個直播、輪播頻道,對28個大項和36個小項賽事進行專題報道;報道多個圍繞奧運自主品牌的互動大活動如奧運圣火傳遞、圣火耀珠峰等;推出日均不少于10000條的賽事網絡報道。
另外,央視國際還計劃構建奧運網絡大社區,通過電子雜志、客戶端、奧運網站、手機wap網頁等多個入口滿足網民參與奧運的需求。
在2008年奧運會上,通過中央電視臺及其組織的奧運新媒體傳播聯盟,“北京奧運會將成為新媒體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汪文斌說。
勝出原因
“央視國際買新媒體報道權的花費,已經超過了央視購買電視報道的數字。
汪文斌稱,“這也是央視國際跟國際奧委會9個月來談判的焦點所在。”
“央視國際拿到轉播權,部分原因是國際奧委會認為可以實現奧運轉播最大化,同時央視國際也是國際奧委會選擇的最佳合作伙伴。”汪文斌說。
央視國際作為中央電視臺的網絡平臺,在新媒體視頻方面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目前,央視國際網絡是中央電視臺的新媒體傳播平臺,是中央電視臺以電視節目為主的各類信息網絡傳播和推廣的獨家授權機構,擁有國家主管部門頒發的開展信息網絡轉播全業務資質,包括網絡電視、手機電視、IP電視等。
“未來央視國際將會結合更多的新媒體平臺。只要有能力、有誠意,都可以共同參與進來。”如何更好的將奧運轉播移植到新的終端平臺,在新技術條件為受眾帶來更好的體驗和享受,并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這將是汪文斌所帶領的央視國際未來的使命和難題。
移動先行
12月18日,即中央電視臺與國際奧委會簽約的同一天,央視國際與巴士在線合作推出的 “CCTV移動傳媒”開播,這標志著央視在新媒體布局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
汪文斌表示,目前,央視的新媒體平臺正在改造中,公交移動只是先行一步。
CTR市場研究副總裁田濤表示,央視國際與巴士在線的合作是一個雙贏。對央視來講,使其“從家里面走了出來”,央視今后將無所不在。對巴士在線來講,可以享用央視強大的信息平臺,也可以提高巴士在線本身的影響力。
12月6日,廣電總局發出《廣電總局關于加強車載、樓宇等公共視聽載體管理的通知》的通知。通知強調,采用人工更換硬盤 (CF卡、DVD)方式,在公共交通工具、樓宇內及戶外設置的廣告發布平臺,只限于播放廣告內容,不得播放新聞和其他各類視聽節目。
“與央視國際的合作,是對廣電總局《通知》的響應。”巴士在線市場部總監閆力波向記者表示。
“雙方共同組建的‘CCTV移動傳媒’是由央視國際控股。”閆力波說。采用互聯網定點網絡下載技術,以CCTV移動傳媒作為播出名稱,將播出集新聞資訊、生活服務、文體娛樂為一體的視聽節目。
開通的CCTV-移動傳媒業務覆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在內的28個大中城市。截至目前,已經簽約5萬輛公交車,安裝10萬個顯示屏、300個公交基站。
在閆力波看來,未來“CCTV移動傳媒”的競爭優勢不言而喻。公交移動領域只是其向戶外新媒體延伸的第一步,未來還將會占領更多資源平臺。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