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賽維和無錫尚德背后的資本推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0日 11:05 21世紀經濟報道
上海報道 本報記者 翁海華 “我們的作用是推動企業向前發展! 2007年10月14日晚12點,上海浦東香格里拉酒店,坐在記者對面的法國NBP亞洲投資基金創始人及首席合伙人王剛已經略現疲態,前一整晚,他與海外通宵開會。 一段時期以來,他憑藉領銜投資無錫尚德與江西賽維LDK而在國內PE界聲名大噪。 不過對于企業來說,PE的作用遠遠不止這些。 熟悉內情的人士認為,資本的力量大大加快了江西賽維的成功,而且在上市過程中,王剛積極斡旋,起用了原先為無錫尚德做上市的大摩團隊做為保薦人,上市事半功倍。 其作用有如幕后的導演。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沒有哪一個企業,能夠象江西賽維LDK一樣,將PE的力量體現得如此淋漓盡致。 短短兩年時間,LDK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資本緊隨其后,一路成長。 2007年6月4日,LDK以旋風般的速度在紐交所掛牌上市,從而將彭小峰推上了2007胡潤百富榜第6的位置。 盡管前段時間因為“庫存門”風波,江西賽維LDK股價因此大幅下挫,但近期又回升到每股60美金以上。 盡管如此,不止一位投資界人士認為, LDK創造了一個海外上市的“資本神話”。 下注賽維:比別人看遠6個月 一位優秀的音樂大師,總是給人華美流暢的樂章。 搞投資就像做音樂,你不能在學會所有音符之后就能作曲,就是做了也沒有大師那么好。在PE行業,投資是藝術和科學的結合。 奇跡都是在不經意間產生。 當2007年6月4日,江西賽維LDK在美國上市之后,人們才發現江西一個新余的小地方,竟誕生了一個三年來在美國融資額最大的國內IPO項目。 一時間,LDK挾4.69億美元的融資規模,在國內太陽能行業如日中天。以往名不見經傳的彭小峰,也以400億人民幣的身家,坐上了百富榜第六的寶座。 1年又11個月時間,LDK從無到上市,彭小峰創造了賽維奇跡。 “彭小峰原來是做個人安防用品的,產品主要出口德國。”在王剛的眼里,彭個人就是個奇跡。 彭小峰在做外貿生意過程中,經常去德國,當地的客戶也經常向彭提及太陽能產業,事實上,太陽能在德國很普及,彭從中發現了商機。 此后,彭就帶著包,自己到處去參加全球有關太陽能的會議。這樣彭就認識很多人,掌握了很多資源。 但一直到項目上馬,很多人都覺得彭的計劃是海市蜃樓。 此時,大膽的彭小峰遇到了膽大的王剛。 “我剛好投完無錫尚德,”王剛表示,2006年春節后,經朋友介紹,與江西賽維有了一次親密接觸。 當時賽維內部負責融資上市的副總裁邵永剛在上海,于是第二天半夜一起喝咖啡,談了一個小時,當時這位副總說已經見過4、5家PE,而王剛一小時提的問題比人家10個小時還多,提的問題都在點子上。 這是基于對太陽能行業的了解。王剛笑稱。 一個月后,邵永剛就帶著王剛直奔江西新余。事實上,當時江西賽維還沒正式投產,進口的設備還在調試階段,工人培訓剛開始,主要的技術人員沒到位,只有一個外聘的廠長剛來一個星期,其他的高層尚沒有到位。 轉機在新余回南昌的兩個多小時里發生。 在去南昌的路上,彭小峰開始和王剛直接對話,彭談起自己為什么做硅,為什么要做多晶硅,談了很多很細,這令王剛很吃驚,“發現彭對太陽能很懂! 事實上,彭小峰前后化了兩年的時間對太陽能進行研究,也就是從04年開始(要知道,04年無錫尚德也才剛剛開始)。 并且從一開始(2005年初),彭小峰就和美國GT公司(當時全球唯一的設備生產商)簽定采購合同,分幾次訂購全年96臺的設備量,“當時GT公司的產能才百把臺,彭一躍成為GT公司的最大客戶。” 這樣一來,江西賽維等于是扼殺了國內所有競爭對手!八麄兿霐U產短期內也擴產不了,因為設備買不到! 王剛對彭小峰的評價是,彭有先見之明,其對市場看得比較遠,“看5年以上”。 但盡管如此,LDK真的投產時間是2006年6月份。7月,王剛就將資金砸給LDK,“1500萬美金,占的比例只有一點點”。 當時的估值確實已經很高。其他投資者說王剛瘋了,公司還沒成型就敢投。 回想起當時的情景,王剛移 動了一下身子,“當時的風險其實不大,事實證明我比別人看遠了6個月”。 隨后,LDK緊接著經歷三次融資。7月31日做完第一輪后,根據公司經營狀況,8月份公司說需要5000萬美金,公司和王剛當即著手做方案。 “所有的方案設定,法律文件,交割,投資者這邊都是我在做。一共7、8個投資者,他們也沒有不同意見,而且公司就認我一個人,到9月底完成第二輪! 第二輪融資額為4800萬美元。 一個月后, LDK和王剛計劃進行第三次融資。 這個時候,投資額度已經是瘋搶。 轉眼之間,第三輪融資2250萬美元。前后三次融資,LDK共籌集資金8550萬美元。 同時,此時的LDK開始演繹一個個神話:2005年7月成立公司,2006年4月第一塊多晶硅片已經出爐,7月份產能達到100兆瓦,9月份實現盈虧平衡,10月份產能便達到200兆瓦,當年實現盈利2800萬美元;截止到2007年8月份,江西賽維已完成銷售收入4.8億美元。 正是PE的積極參與,資金的及時到位,使得LDK能夠在最短時間簽定原材料定單,布局全年的競爭策略。 王剛也表示,在江西賽維身上,資本的力量體現得更完美一些。有了資金公司就定原材料,設備也是提前一年下定單。據公司公開披露,在2007年初,LDK2007年全年的原材料已經備齊,2008年定單的一半已經有原材料保障。 事實上,在王剛主導的上一個項目----無錫尚德身上,資本的作用已經顯現。 無錫尚德:第一個簽字的機構投資者 有一天在太湖邊和施正榮談完后,王剛和身邊一位同事私下交流時說:他很快會名列中國百富榜,只是他現在還不知道。 果然在無錫尚德2005年底上市后不久,當時的施以180多億的身家,超過前首富黃光裕。 無錫尚德在中國的PE界是一個標志性事件。 如果說蒙牛為PE打開了一扇窗,那么無錫尚德的成功則為PE敞開了大門。此后PE在中國大陸熱火朝天,無錫尚德也成為PE“言必稱希臘”的范本。 在記者2007年上半年參加的一次PE會議上,竟有3位投資者在演講時稱自己成功投資無錫尚德項目,并以此顯示自己英明的投資決策。 尚德案例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事實上,在這個教科書般的成功案例當中,不得不提一個關鍵人物——王剛。 作為簽署投資意向書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的機構代表,王剛從一開始就對無錫尚德項目充滿信心,并表示:“只要國有股退出,我們就肯定投! 堅定的投資聲音,給了公司與當地政府談判(國有股退出)的力量。 不過和江西賽維一樣,王剛在介入無錫尚德時(2005年春節時期),項目也是處于初級階段,當時國有股還沒有退出,包括小天鵝,施占的股份相對較小,只有20%左右。 第一次洽談是與無錫尚德的管理層,“談的時候就感覺這個企業非常好:公司的毛利率在30%以上,2004年已經有近2000萬美金的凈利潤,行業也是新興的行業,然后在技術壁壘上,國內當時是沒有的,獨此一家。短期內國內沒有人能夠趕得上。” 當時主要是了解一些無錫尚德的市場,尚德的產品以及客戶,還有出口情況,包括整個市場的發展前景,整個價格趨勢,以及無錫尚德為什么能做這個。 不過,施正榮當時的初衷是進行國有改制,希望以債權的方式做過橋貸款,以便收購國有股份(約占40%,其他民營股份占20%),但施要收的股東有7、8個,非常復雜,幾乎沒有人覺得能夠做下來。 同時,有其他投資者認為,太陽能產業是很新的行業,不了解,況且尚德是兩頭在外(原材料、銷售都在外),公司的競爭優勢在哪里?人的成本和土地的成本優勢很難發揮,一般投資者看到這個就覺得很難。 不過王剛的判斷和別人不一樣。王剛認為,國有股的問題可以先放一放,先摸清楚市場的問題,這樣才能決定項目是否值得投資。 接下去一個月時間,王剛有80%的時間在做市場調查,拜訪了不少于5家德國客戶,由此法國NBP成為當時最了解太陽能行業的投資機構。 2005年2月調查完畢,反饋給企業很多信息,包括建議公司以歐元定價,因為很多客戶在歐洲,而歐元堅挺。 這個時候,基于調查的結果,王剛在內部的非正式場合表態:這個項目一定投。 2005年2月24日,法國NBP和施正榮簽訂了投資意向書。 這一投資意向書中的條款也成為后來法律文件的藍本,“最終的投資文件以這個為準,包括權利義務,未來的保障等等! 此時,國有股的談判也漸入佳境,在投資者安排過橋貸款之后,國有股順利過戶。投資變得一帆風順,最后投資額度很難拿到! 最終,王剛投了1500萬美金(當時NBP單筆投資的上限),為第二大機構投資者。但就是這樣,當時也有投資者不愿意投資,“對行業看不清“。 而王剛對尚德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除了資金之外,王剛的調查以及對太陽能行業的前瞻性看法,使得許多投資者體會到太陽能企業的潛在價值。 事實上,參與無錫尚德項目,已經是非常榮幸。所有的參與者都獲得了十數倍的回報,“一夜致富“。 而這之前,由于NBP參與投資瑞聲科技(香港上市公司,2018.HK),王剛間接地幫助潘政民和吳春媛夫婦成為2006年的新科深圳首富(財富58.2億)。 尋找尚德、賽維之后的下一個 投資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從激情的角度來講,無錫尚德是機緣巧合,江西賽維LDK是從無到有,都有激情的因素。 至于投資疲勞還是有的,因為上面兩個案子是比較偉大的案子,做成后都很有成就感,F在激情當然是要尋找下一個LDK。 “我們和別人的投資不一樣“,王剛表示,在做完一個項目之后會繼續挖上下游好的企業,“往上游和下游都會有不錯的企業,大行業是一樣的,這樣節省了對行業了解的大量精力。” 除了無錫尚德和LDK之外,典型的還有,在2004年法國NBP投資完德信無線成功后,王剛找到了瑞聲科技。 瑞聲科技是手機微型發聲器件行業內全球前五名的制造商。 NBP在2004年投資德信無線(全球最大的獨立手機設計公司,2005年5月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時候,接觸了手機的很多客戶,包括手機上下游產業的供應商,因此對行業了解比較深,比較細。 按照王剛的介紹,瑞聲科技的項目是自己研究時發現的。王剛對記者表示,找過去的時候,瑞聲科技正在做私募,所以當時就參與了投資(幾百萬美金)。 如今,王剛擁有一張令人羨慕的成績單。在其投資的7個項目中,已經有5個完成退出,回報相當驚人。 “截止到目前,在中國的投資獲得了7倍以上的回報。” 而在無錫尚德和LDK項目上,NBP的回報達到十多倍。 同時,項目的成功,讓王剛對PE的理解積累了一些經驗,一些心得!癡C是看人看商業模式。PE是如何在很短時間內抓住要領,把行業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很快理解,問到行業最要害的問題! 至于評判標準,大致是行業毛利率、未來價格趨勢,公司增長潛力,公司的團隊,以及企業真正的優勢,“標準都差不多。” “我想最終是如何去理解和消化這套相對標準化的標準,投資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你要知道這些邏輯,還能把他們糅合在一起。好比對音樂的理解,你不能在學會所有音符之后就能作曲,就是做了也沒有大師那么好! 比如在LDK項目上,王剛認為,作為無錫尚德上游的企業,LDK在控制設備和原材料的時候,競爭對手短期內已經沒有辦法獲得發展,而下游(尚德等太陽能電池企業)的需求很強勁,這個時候,LDK的成長是爆發式的。 “不能光看當時沒有盈利等因素,事實上第一輪投資時,LDK的設備還沒有完全投入運行。” 不過LDK的成功也給王剛帶來了壓力。“做了無錫尚德和LDK之后,有一段時間,做小項目都不太有激情。” 一年多時間,NBP沒有投資新的項目。 “做完LDK案子之后,重點是打造一個團隊。”王剛對記者解釋,在做前面兩個大項目時,幾乎就是一個人完成的,這樣做其他項目就沒有時間。 目前這家有著法國外貿銀行資金背景的PE(全球管理著32億歐元),在亞洲正在擴大投資規模:一年希望在中國投3到4個項目。以前由于人手不夠,一年只能投1到2個案子。 目前NBP在中國的團隊已經增加到8個人(上海5個人,香港3個人)。人多了之后能夠看更多的項目,以前做一個項目要6個月左右,現在有了團隊在單個項目花的精力相對少些。王剛稱,現在自己基本不看項目初稿。 關鍵是如何超越自己,在兩個特別成功的項目之后,王剛自己也在尋找下一個LDK,“不一定在太陽能行業,可能在其他行業”。 據悉,NBP目前了解的項目已經有一些,“能源類資源類有2個,制造業有2個,服務業有1個,今年底或明年初至少會投1個,多則3個!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