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制造業遭遇四重困境 產業亟待轉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1日 20:11 北京聯合信息網中國信貸風險信息庫
“以前我們生產一顆螺絲釘能實現利潤1厘錢,現在只能掙0.05厘,相差整整20倍”,廣東一家私營企業負責人很無奈的表示。面對不斷增加的訂單、銷售額,本該高興的一些加工制造業老板們卻樂不起來,訂單越多,虧本的可能性就越大,因為利潤越來越微薄。 2007年,國內制造業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本上升、人民幣持續升值、國家出口退稅政策和加工貿易政策的調整、國外貿易壁壘日漸增多,很多制造型企業已面臨生死抉擇,如何應對這四重危機成為企業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銀聯信分析: 一、我國制造業發展現狀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和工業化的產業主體,是社會進步與富民強國之本,尤其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和升級是實現工業化的必備條件,也是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改革開放25年來,中國制造業在強大的國內需求和國際產業轉移的帶動下,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目前,已僅次于美國和日本,位居世界第三位。制造業在我國GDP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較高,其中裝備制造業的增長速度始終高于GDP的增長。同時,制造業出口占全國外貿出口的91.2%,接納外商實際直接投資額約占全部外商投資額的70%,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產業和國民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國制造業的構成分為三部分,共17個行業:第一部分是輕工業、紡織工業和日用品的制造,共5個行業,大約占制造業總產值的30.24%;第二部分主要是資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膠、非金屬、金屬冶煉,共5個行業,大約占比33%;第三部分是機械、電子類制造業,共7個行業,大約占比35%。 雖然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仍與發達國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一方面,我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比較低,人均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1/25、日本的1/26。目前,我國制造業年產值不到4萬美元,只有美國的4.38%,日本的4%。但是,能源消耗卻很大,污染比較嚴重,制造業的能耗占全國一次能耗的63%,單位產品的能耗高出國際水平20-30%,另一方面,我國制造業仍處于國際產業鏈的較低環節,產品以低端為主,多為勞動密集型或者是來料加工型,附加價值不高。同時,基礎技術水準比較低,企業創新能力不強,這已成為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制約瓶頸。 二、我國制造業面臨的困境 隨著國內制造業環境發生的巨大變化,制造型企業面臨成本上升、人民幣持續升值、國家出口退稅政策和加工貿易政策的調整、國外貿易壁壘日漸增多等四大困境,因此使得很多制造型企業經營狀況急劇下降,處于艱難維持的境地。 1、成本上升。由于原材料、電力、人工成本不斷上揚,制造業的成本也在快速上升。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7年1-7月,CPI同比漲幅在2.2-5.6%之間,8月份CPI同比上漲6.5%,為今年月度最高漲幅。處于上游的銅材、鋼材、塑料、鋁材、包裝等原材料以及能源、動力購進價格,前8個月均處于連續上漲態勢,給下游加工制造業帶來巨大的成本壓力。其中,材料成本去年比前年漲14%,今年比去年漲15%,而且這個趨勢還在延續,使得很多企業難以維持。 2、人民幣升值。2005年我國實行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對美元有了較大幅度的升值,使得有出口業務的企業面臨了較大的匯兌損失。由于匯兌損失期為開列信用證到收款這段期間,一般周期為3個月,損失比例基本上為每100萬美元產品損失20-30萬元人民幣。因此人民幣持續升值,使得出口企業利潤不斷下降,競爭力萎縮,很多企業深受困擾。 3、政策調整。出口退稅下調以及加工貿易政策調整,使很多企業面臨生存威脅。享受出口退稅的大部分企業都從事服裝、鞋帽、箱包、玩具、小電器、紙制品、塑料和橡膠及其制品等行業,這類企業產品利潤微薄,很大程度上是靠出口退稅獲得的那部分利潤。如紡織業的利潤率維持在4-6%之間,而出口退稅率從原來的13%調到11%,下降2個百分點,使得企業利潤率大幅縮減。 另一方面,從8月實施的加工貿易新政無疑給企業帶來更大的壓力。新政策要求企業在進口原材料時要繳付全數的關稅和增值稅作保證金,實行臺賬“實轉”,這使得對企業的流動資金構成了沉重的負擔。 4、國外貿易壁壘。近期“中國制造”在國際上遭遇的質量門和安全門事件,以及有些國家不斷利用技術壁壘與綠色標準等貿易壁壘抬高市場準入門檻,這些都進一步壓縮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和利潤空間。歐盟REACH法規等政策不斷抬高準入門檻,使得我國制造業生產成本不斷攀高,從低端產品到高端產品,成本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浮,很多企業面臨難以應對的狀況。 三、制造業的應對措施 面對成本、匯率、政策調整、貿易壁壘四重困境,低人工成本、低技術水平、保護性政策、粗放型的管理時代將很快過去,未來我國制造業必須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的精細化發展道路,制造業亟待轉型。 1、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優化的制造業產品和產業結構。重點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技術和重要基礎裝備,在立足自主研發的基礎上,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實現再創新和自主制造;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制造業,通過與國外具有先進技術水平的企業合作,廣泛開展聯合設計、聯合制造,逐步實現自主制造的目標;全面提升一般產品的制造水平,充分運用市場機制,進一步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技術含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產品附加值。同時,積極發展高效、節能、低(零)污染的優勢產品及清潔制造技術,逐步淘汰落后產品及制造技術,結合國民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充分整合現有資源,發揮比較優勢,合理規劃確定我國制造產業布局。 2、以科技進步為支撐,大力提高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技術創新是決定制造業發展的諸多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技術創新既能帶來先進的制造技術和制造工藝乃至制造設備等,又能帶來先進的制造產品和著名的制造企業。因此,制造企業應以系統設計技術、控制技術與關鍵總成技術為重點,增加研發投入,加快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通過政府的引導建立企業、高校與科研院所的聯系,要把產、學、研緊密地連接起來,從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由制造商、用戶共同組成技術消化吸收和創新小組,爭取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由引進技術到自主創新的路子。 3、充分發揮人力資本比較優勢,做到勞動、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并舉。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具有比較優勢,且現階段這種優勢比較突出,因此,我國制造業應在堅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積極推進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 此外,雖然中國勞動力數量龐大,但其整體素質和勞動效率還有待提高,從而堅持以人為本,加快形成一支快速運轉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注重制造業生產、服務和管理的實用性人才的培養。 4、培育大型企業,打造走向國際市場的“航空母艦”。我國規模大的企業,特別是制造業企業很少,缺少可以和國外巨型企業抗衡的大型“航空母艦”,這對我國企業國際化發展非常不利。因此,我國應在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基礎上,根據企業自身發展的戰略,使企業加速壯大,形成規模經濟,從而帶動國內相關企業乃至行業的發展。同時,國內企業應根據自身情況積極借鑒國際大型企業的成功經驗,特別是成熟的管理經驗,要樹立品牌意識,提高自身信譽度,積極打造中國自己的世界名牌。此外,我國的大型企業也應積極地將資金和技術投向國外,在國外投資建廠,在當地生產和銷售中國的產品,實行跨國經營,提高我國制造業的在世界的水平與聲譽。 四、信貸風險提示 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出現新一輪的高速增長趨勢,出現了重化工業與以通信電子、電氣機械為代表的高加工度產業同時發展的局面,而且后者的發展勢頭超過了前者,呈現出我國多層次生產力條件下典型的追趕型經濟特征。根據經濟發展理論和發達工業國家的歷史經驗,經濟起飛后的成熟階段,工業仍可望保持30年左右的高增長,也就是說,我國制造業和國民經濟仍將保持20年左右的快速增長時期。預計未來5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4-15%,整個工業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將達到65-70%,工業在GDP中的比重將上升到接近50%,而制造業部門將成為GDP增長最主要的支撐力量。 1、大型制造企業將獲得新的發展契機。國家在《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摘要)》中提出,到2010年,發展一批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制造企業集團,同時以重點工程為依托,推進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制造。對在重大技術裝備制造領域具有關鍵作用的制造骨干企業,支持其進行跨行業、跨區域、跨所有制的重組。鼓勵制造企業之間、關聯企業之間、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的聯合、重組,通過多種途徑培育大型企業集團。因此,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大型制造企業將獲得良好的發展前景。 2、小型制造企業將面臨被兼并淘汰的處境。歐盟的指令可能會誘發我國制造行業的再次洗牌,因為這些壁壘只有技術含量高的大企業才能應對,而中小企業很難應付,可能會有大面積的倒閉。因此,面對成本上升等困境,小型制造企業將面臨被兼并甚至淘汰的境地。 [本文由北京聯合信息網中國信貸風險信息庫提供,未經北京銀聯信信息咨詢中心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