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直:美國不必擔心中國的高科技產品貿易順差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3日 03:18 中國經濟周刊
順差來自于加工貿易和外資企業,出口產品價格不足美國十分之一。 美國不必擔心中國的高科技產品貿易順差 美國貿易委員會 王直 根據美國普查局的統計,2006年中國對美國的高科技順差達到490億美元。這讓很多美國人對此產生了擔憂。不過從具體的數據分析來看,對中國的擔憂完全不必要。因為中國高科技順差中的95%以上都來自于加工貿易,且90%和外資有關,中國國企及私企的貢獻率不足10%;此外,就出口產品單價來看,中國出口的高科技產品也遠低于美國同類產品,部分產品價格還不足美國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 中國還不是高科技超級大國 一般認為,中國應該出口的是衣服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因為中國有充裕的勞動力。但使人困惑的是,隨著加入WTO后,中國出口的東西越來越多的是高科技產品,比如汽車、航天航空產品。數據研究顯示,目前在通信設備等高科技領域,中國的出口也越來越多,部分產品幾乎占到了全球15%以上的份額。美國部分學者驚呼中國已成為高科技的超級大國。不過,無論從企業屬性還是產品的單位價值含量來看,中國的高科技都還遠落后于美國。 根據美國普查局定義,高科技產品主要是和十大領域有密切聯系的產品。這十大領域為生物技術、生命技術、光電產品、信息和通訊產業、電子產業、自動控制、先進材料、航空、武器和核技術,截至2006年共包含700種產品。而中國高科技產品的界定則有兩種方法,一是根據科技部、海關等五個部委聯合發布的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目錄,該目錄主要是為了鼓勵出口,即只要出口,產品在目錄里,就可享受退稅政策;另一種則是由海關和科技部兩部委用于統計的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統計目錄,該目錄設計的9大領域和美國基本相似,截至2006年共包含1601種產品。 兩種標準相比,美國的更加細化,但中國的能夠看清楚這些順差都是來自于什么樣的企業和地區。通過兩種標準的結合,可以發現,目前中國的高科技出口95%以上是加工貿易,加工貿易的順差額已經超過400億美元;此外,這些順差以上90%以上來自于外商獨資或合資企業,中國的私企及集體企業的高科技出口幾乎沒有,國企則因大量進口而存在貿易逆差;從行業角度來看,中國并不是在每個領域都是順差,中國高科技順差主要集中在信息及通訊領域,約390億美元,此外,光電領域為120億美元。美國在航空航天等多個領域還是占有絕對優勢。 此外,盡管中國和美國出口同樣的商品,但在單價存在很大的差異。我們拿顯微鏡和顯示器的出口來做分析,兩者同在兩種目錄上,且出口總額都不超過百萬美元。其中美國出口中國的顯微鏡一種單價為3400美元,一種單價為11700美元,而中國最高的為257美元,最低為61美元。而同為彩色顯示器,美、日、歐出口的均價為467美元一臺,而中國外商獨資出口的均價為241美元,私企均價則為77美元。最接近國際價格的還是外商獨資企業以及出口加工貿易。 通過數據對比,我們可以發現中美兩國高科技產品質量懸殊、技術差距還很大,短短幾年內中國還遠遠趕不上美國。而這些為中國贏得高科技順差的外資,很多也來自美國,所以不用擔心中國高科技出口對美國產生的威脅。 高科技的“中國價值” 既然中國的高科技順差要來自于加工貿易及外資貢獻,那么,這些高科技出口到底給中國帶來了怎樣的價值? 目前,外企來中國投資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把中國作為出口基地,實際上就是把該國的順差轉移到中國,而另一種則是為了占領中國市場及中國周邊市場。他們客觀上都增加了中國的GDP,但是在GNP上并沒有太多貢獻。比如英特爾在大連建立了一個芯片廠,其在大連的生產要計入GDP,但是對GNP沒有多大貢獻。此外,數據研究還發現,從2002年以后,中國在高科技產品中加工貿易占據的比重從92%上升到了97%。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很多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可能多次進出境,這也使得貿易增速高于GDP增速。因此,用傳統的GDP增長來衡量貿易的貢獻已經不是很科學。 與此同時,加工貿易在中國國內也遭到一些人的批判,這其中包括對環境的污染以及加劇了貿易摩擦。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加工貿易的一個“貢獻”,即為國內培養了大批產業工人,而這是未來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們很高興看到中國兩稅合一,但是還有5年的緩沖期,這個力度可以加大。因為減少對外資的優惠并不會對外商投資產生實質影響,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有很好的基礎設計及產業工人,而這些都是印度等國家所無法達到的。中國的制造業還將有一個很長的繁榮期。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