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網企為何要去海外上市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4日 01:17 金融時報
主持人:記者 王曉欣 特約嘉賓:北京大學金融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竇爾翔 網絡企業在金融方面的需求主要表現在風險投資、直接上市融資、傳統的商業貸款。網絡企業之間的競爭表現為企業融資能力的競爭,只有融資能力強的企業才可能生存和發展。中國網絡企業在海外演繹著一個又一個財富神話時,為何中國金融企業成為這些神話的旁觀者?就此記者采訪了北京大學軟微學院金融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竇爾翔。 主持人:為什么,網絡企業融資采取上市形式而不是銀行貸款?為什么不在國內上市而要到海外上市? 竇爾翔:網絡企業融資采取上市形式而不是銀行貸款,其原因顯而易見,一是互聯網屬于虛擬經濟范疇,缺乏能夠用于抵押的資產,這種僵化的“抵押物標準”,既將互聯網企業排除在銀行的資產業務之外,也使銀行失去了獲得成長性資產的機會。二是銀行融資產生的金融約束屬于“硬約束”,在某種程度上對投融資雙方都具有高風險性。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借債就要還本付息,不存在投融資雙方的“風險共擔機制”;對于銀行來說,在沒有足夠抵押資產的情況下貿然生產債權資產,容易刺激融資方的冒險行為,而銀行又不能同時增加風險溢價,從而對銀行不利。 國內網絡企業不在國內上市而要紛赴海外市場?這仍然是由于國內金融制度不健全所造成的網絡企業“不合標準”的結果所導致的。由于我國目前尚沒有“二板市場”制度,若要上市,就只能在主板市場上市,而在主板市場上市的門檻比較高,比如“上市前三年盈利記錄”、“凈利潤超過3000萬”等上市資格要求將網企阻擋在門外。另外,上市后“主營業務、實際控制人和管理層變動”等的相關限制等都與互聯網企業靈活的運營模式,創業性股權急于通過上市套現的流動性要求不相匹配。 主持人:你認為,中國金融業如何才能與中國網絡企業互動繁榮? 竇爾翔:信息時代,生產生活方式的網絡化和虛擬化是必然趨勢。“識時務者為俊杰”,利用互聯網對傳統產業進行流程再造是順勢之舉。結構合理的流程再造速度越快、涉及范圍越廣、規模越大,虛擬經濟對產業的增值作用將會越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網絡企業的繁榮將會給社會經濟帶來繁榮,也會促使整個社會的消費效用最大化。當然,網絡企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網絡企業的繁榮也將給投資者帶來貨幣財富。中國網絡企業在海外上市,從投資的階段性上來看可以將收益分為兩類:私募股權的IPO收益和上市后的紅利加資本利得收益。假定中國網絡企業存在泡沫或其市場服務性不高,企業發展將會不具有可持續性,海外上市將給中方的私募股權持有者帶來巨大財富。而如果情況相反,中國網絡企業上市后具有良好發展前景,那么海外上市將給國內私募股權的持有者帶來IPO收益外,還將給國外股東帶來財富效應。當然,海外上市的風險還包括國外對中國經濟的一定程度的控制。 主持人:你認為,中國金融業如何才能既能盡到支持網絡企業發展的義務,又行使獲取服務于網絡企業的收益的權利? 竇爾翔:一方面進行銀行業務創新,以某種新的金融服務方式和網絡企業合作。混業經營是金融發展的必然趨勢,由于金融監管技術的限制和金融意識不夠健全,可以采取“做而不論”、“邊緣突破”、“個案試點”的策略,允許銀行進行業務創新;另一方面,進行金融市場創新,推出“二板市場”。只有私募股權投資、二板市場、主板市場、場外市場等構成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才能夠覆蓋企業成長的各個生命階段的融資需求。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發展盡管還受到一些政策的限制,但《合伙企業法》的實施已經在實踐中為其發展提供了組織保證。經過若干年的探討和投資者風險意識和辨識能力的提升,推出“二板市場”的條件已經逐漸成熟。而對于主板市場來說,如果還要執行某種標準的話,應當建立“理性約束機制”,執行“本質標準”,放棄“形式標準”。即要深入企業,考察其內部及其治理結構,而不是做表面文章,以包裝過的財務指標為標準。這對證券監管機構將是一個重大考驗,如何以企業的長遠發展和股東的利益為準繩是由“形式標準”向“本質標準”過渡的關鍵。“本質標準”的執行,將會使主板市場為一部分被“形式標準”所拒之門外的中國網絡企業提供上市通道。 改變對網絡企業和金融業的傳統觀念是二者“共榮”的前提,金融創新是金融業與網絡企業“共榮”的重要內容。網絡企業要與金融業良性互動牽扯到的是一個系統性問題,其中,對網絡企業的正確認識是關鍵,一是要加快解除金融抑制。以前,我們總以為金融只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二者之間是單向關系。其實,金融的發展對實體經濟有重要的“主動性”促進作用。金融本身的“風險管理功能”、“調動實體資產功能”等都顯示出金融具有相對獨立發展的需要。二是金融具有價值分配功能。市場經濟條件下,鑄幣稅的存在、金融工具的套利功能等促使金融行業發展成為一個獨立“賺錢”的行業。每一個經濟主體,都可以通過利用創新型金融工具獲取交易者的財富。金融業應大力發展,重要的是國家應當斥巨資花大功夫培養金融高科技人才。三是打消“圈錢”的“單次博弈”思維,建立持續性發展的網絡企業,構建健康的盈利模式。只有這樣,才會打消人們對網絡“虛擬”性的偏見和顧慮,樂于持有網絡股。為網絡企業的創業者和私募股權持有者尋找到合適的退出通道,并進一步為上市公司構建持久的融資平臺。四是人才是產業發展的前提。惟有培養創新性人才,金融業才能具有創新性,更多網絡企業才會為競爭提供土壤,優秀的網絡企業才會脫穎而出。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