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青蒿素15億美元泡沫破滅諾華受責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3日 02:53 第一財經日報

  瘋狂的青蒿素:一場15億美元的泡沫

  邢少文

  和川湘生化、裕通生物一樣面臨著停產、關閉的企業并不止一家,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的三年中,有接近100家生產企業貿然進入青蒿素生產行業

  一種味苦的植物青蒿草,讓中國人嘗到了狂熱也嘗到了苦澀。

  2005年,青蒿素的價格,從每公斤2000元飆升到8000元,其原料青蒿草被稱為“植物黃金”。兩年后,又快速跌至1300元。到2006年年底,全國青蒿素種植面積近80萬畝。許多地方政府將扶持青蒿素種植作為一項“支農”工程。如今,青蒿素正在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和庫存危機。

  三年時間,中國青蒿素產業經歷了一系列的喧囂、爭議、泡沫與幻滅。讓人深思的是,在通向世界制藥采購鏈上,中國的青蒿素狂熱是靠一根模糊不清的細線維系。

  虛構的需求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提供給本報的數據,2003年,通過WHO代辦采購的青蒿素類藥物數量為200萬人份,2004年則迅速增加到3000萬人份。2005年的預測需求量則為7000萬人份。但2004年,WHO預測諾華公司生產的固定比例組方(ACT)藥物復方蒿甲醚(一種抗瘧疾藥物)2006年的需求為1.1億人份,2007年為1.85億人份,2008年為2億人份。

  在抗瘧疾藥物主銷售地的非洲,抗瘧藥物的銷售渠道,一種來源于WHO依靠國際援助基金進行集中采購和免費發放;二是國際組織將一部分全球資金和募集款分給非洲各國,由非洲國家公立

醫院實行政府采購;三是本地區藥店、醫院、診所的銷售。前二者被稱之為公立市場,后者為私立市場。公立市場一直是抗瘧藥物銷售的主渠道,約占總銷售規模的80%。

  2003年,WHO從諾華采購了150萬人份的復方蒿甲醚,2004年,WHO代辦采購的主要資金來源——環球基金要求諾華供應1000萬人份的復方蒿甲醚。如此意外的爆發式需求,導致了諾華由于青蒿素原料的短缺和產能的限制而不能滿足供貨,根據諾華(中國)給《第一財經日報》提供的數據,這一年諾華只能供應450萬人份的復方蒿甲醚,缺口達55%。

  2004年WHO預測和訂貨數據的忽然放大,引發的另外一個理解則是青蒿素類藥物市場的擴容,這一年,關于“青蒿素產品將在世界市場上形成15億美元的銷售額”的說法被廣泛報道和引用。

  但事實上,根據記者的查詢,早在2000年甚至更早,在有關的科研單位、企業和政府的各種報告中,已經出現15億美元銷售額的描述。

  但無論是諾華,賽諾菲還是WHO,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都否認了曾經作出過“15億美元銷售額”這樣的預測。

  15億美元的說法,是國內自己的一種算法,2000年的時候,中國的青蒿素類單方藥物在國際市場的終端價格約在每人份5美元左右,在WHO有關報告說全球瘧疾病例人數是3億~5億人時,簡單地計算,得出了一個15億美元的數據。一位有著10多年青蒿素行業從業經驗的人士說。

  而實際上,2004年時,諾華供給WHO采購的復方蒿甲醚價格為成人2.4美元/人份,兒童減半。即便到2005年,WHO用于采購抗瘧藥的援助資金也不超過8000萬美元。對于貧困的非洲地區而言,患病人數與獲得藥物救濟人數、實際購買人數有著巨大的差別。

  但正是在“15億美元”這一數據以及原料供應短缺說法的引領下,2004年中國青蒿素產業開始了一輪大躍進。

  “植物黃金”生產大躍進

  “青蒿素生產商從原來的3家一下子擴大到100多家,從各行各業涌進來。”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中藥部主任劉張林對本報記者說。

  這一現象在2006年10月全國衛生產業企業于重慶召開的一次青蒿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得到了充分體現,從參會者的名單上看,與會近100家企業中有80%~90%的青蒿素生產商都是非制藥企業出身,“很多都是小化工廠、私人老板。”一位與會人士告訴記者。

  伴隨著青蒿素生產廠商的增多,下游的青蒿草種植規模也在擴大。根據各方面的公開報道和資料,種植區域遍布重慶、四川、湖南、云南、貴州、安徽、廣東等地。2005年,光重慶地區種植面積就超過20萬畝。而事實上,2004年以前,提取青蒿素原料的蒿草大部分是來自重慶酉陽的野生青蒿。

  許多地方政府將扶持種植青蒿草作為一項“支農”工程,重慶秀山、湖南吉首、隆回等地還成立了青蒿素開發辦公室或產業發展協會,并有地方政府承諾與農戶進行“訂單式生產”。

  2005年,青蒿種植及提取熱情達至高潮,這一年在重慶酉陽、豐都等地出現了蔚為壯觀的“青蒿搶購戰”。蒿草未到收割季節便已被收購。蒿草的價格從每公斤2元多漲至了10元,青蒿素原料的價格也從2000元/公斤飆升到8000元/公斤,成了不折不扣的“植物黃金”。

  而事實上,這些行業新進入者的供貨目標,主要依賴的正是最大的采購商諾華公司,國內三大青蒿素制劑商華立醫藥、昆明制藥和桂林南藥都擁有自己的青蒿種植基地,華立醫藥同時也擁有自己的青蒿素原料提取商。中國青蒿素原料雖提供給印度、柬埔寨、越南等國,但所占比例并不大。

  泡沫破滅

  好景不長,在2004~2005年急劇擴張的青蒿素產業,至2006年便開始危機四伏。

  出乎意料的是,2005年,WHO調低了2006和2007年的復方蒿甲醚需求量預測,2006年為7200萬人份,2007年是1.1億人份,2008年是1.35億人份。比2004年的預測分別減少了3800萬人份、7500萬人份和6500萬人份。而根據諾華提供的數字,2005年,諾華實際發往非洲的復方蒿甲醚僅有900萬人份。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廣西分所副所長馬小軍曾做過全國青蒿種植調研,“按照2006年全球公立市場青蒿素原料需求計算,大概需要青蒿葉2.8萬噸,如果種植青蒿每畝產量是150公斤,那么實際20萬畝左右的產量就能滿足全部市場需求。但2006年全國青蒿種植面積接近80萬畝(實際保苗大約30萬畝)。”他說,過剩成了不爭的事實。

  另一個對中國企業不利的消息是,2005年,英國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刊登了一個研究團隊關于在西非發現瘧原蟲對青蒿素類藥物出現耐藥性現象的報道,在2005、2006年WHO召開的抗瘧國際會議中,多次要求生產企業停止銷售和宣傳青蒿素單方制劑。這對當時為WHO提供單方青蒿琥酯的賽諾菲公司和生產單方制劑為主的中國企業而言,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這也導致中國企業對青蒿素原料需求的減少。

  原料過剩的直接表現便是青蒿素原料價格的高臺跳水。從2005年高峰期的8000元/公斤一路下滑至現時的1300~1500元/公斤,青蒿草更是2元/公斤以下都無人收購。

  2007年全國青蒿種植面積大幅回落,根據重慶酉陽縣政府消息,重慶境內青蒿種植回落到10萬畝左右,其中一半以上屬于企業種植基地。同樣的情況也在湖南和廣西出現,據湖南企業估算,湖南的種植面積只有3萬畝左右,僅為2005年的20%。

  來自國際組織瘧疾風險基金(MMV)在2007年6月泰國會議上的預測,中國青蒿素原料的庫存約在100噸。而國內亦有數據說在150噸。

  與此相對應的是,諾華自2004年以來,在中國采購的青蒿素原料一共僅約120噸,這其中還包括了2008年的儲備量。而20噸青蒿素原料,已足夠生產6000萬人份的復方蒿甲醚。

  時至今日,記者撥打眾多2006年曾參加重慶青蒿素發展高峰論壇的青蒿素生產企業及地區青蒿產業開發辦公室電話,不是已不再生產,便是已解散。

  尷尬諾華

  相當一部分的意見認為,現時國內青蒿素的過剩局面與WHO 2004年發布了關于復方蒿甲醚需求量增大,但目前缺貨緊張的消息,以及多家國內外公司在中國傳遞將大量采購青蒿素原料的消息有關。

  川湘生化有限公司董事長蘇萬能此前曾對本報記者說,諾華2005年多方面考察國內青蒿素生產廠,正是在諾華考察后,諸多企業紛紛投入青蒿素生產,但由于隨后諾華方面并沒有依照口頭協議兌現訂單,因此,此前投產的企業紛紛陷入困境。

  對此,諾華方面一再公開表示,諾華未曾給這些企業作過采購的承諾,包括口頭承諾,均是這些企業主動向諾華提出采購的請求。

  與此同時,WHO對復方蒿甲醚的實際采購量與預測出現的偏差也是受指責對象之一。

  “諾華很冤,WHO也很冤。”根據諾華方面給本報的解釋,2004年4月環球基金(WHO代辦采購抗瘧藥物的主要援助基金)同意采購復方蒿甲醚時已經過了青蒿制種和種植季節,這造成了事實上的原料緊缺,諾華無法滿足供貨。而2005年諾華根據WHO修訂的預測生產出了3300萬人份的復方蒿甲醚,但由于多種原因實際發貨到非洲的數量僅有900萬人份;2006年諾華生產和發運了6200萬人份,相當于實現了2005年預測,出現了延誤。

  根據記者的了解,在2004年之前,諾華復方蒿甲醚的原料蒿甲醚和本芴醇主要從昆明制藥和浙江新昌制藥固定采購,沒有與中國青蒿素生產廠有直接關系。2004年由于WHO訂單大幅增加導致原料緊缺,諾華開始轉向自主采購部分青蒿素。

  “2004年的時候昆明制藥的蒿甲醚原料生產能力只有3噸/年,遠遠滿足不了諾華的需求。直到2005年包括昆藥、諾華和新昌擴產之后,產量才達到了40噸。”諾華有關方面說。

  而對于歷年預測與實際采購誤差,WHO回應本報采訪時則說:“在沒有歷史銷售數據、采購基金的不可預測性以及缺乏瘧疾流行的發展中國家公共部門的可靠的抗瘧藥消費數據的情況下,預測新藥的市場是很困難的。不斷調整,就越接近真實的需求,預測也就越準確。”

  談到2005年復方蒿甲醚實際發貨量的劇減,WHO方面表示:“環球基金2005年的瘧疾捐贈計劃(第5輪)的低審批率,造成了復方蒿甲醚以及其他ACT藥物市場需求的銳減。”

  行業協調不力

  和川湘生化、裕通生物一樣面臨著停產、關閉的企業并不止一家,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的三年中,有接近100家生產企業貿然進入青蒿素生產行業。

  蘇萬能的工廠已經停產青蒿素原料,“都是讓媒體報道給害的。”11月中旬,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他有些恨恨地說。而同處四川的裕通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明剛也給了記者幾乎相同的回答。

  三個月前,包括川湘生化和裕通生物在內的18家青蒿素生產廠家曾給瑞士諾華制藥公司遞交了一封“公開信”,埋怨諾華曾給過其采購青蒿素的“口頭承諾”,但卻沒有實現。后經媒體報道,未曾想卻給自己帶來了更加被動的局面。

  “在2004~2007年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生產企業參加的多個國際會議上,WHO都公布過最新的青蒿素藥物需求預測。在2005年和2006年在中國召開的會議上還向政府官員和制藥企業作了陳述。”WHO在接受本報記者關于歷年預測不準帶給中國企業生產的不可預知性時這樣回答。

  但遺憾的是,這樣的信息并未能及時地傳達到當時正處于高熱狀態下的中國青蒿素生產企業那里。

  “自1989年中國青蒿素研究指導委員會解散后,企業、政府層面與WHO沒有進行專門、必要的合作和溝通,而企業因體制管理和渠道問題也缺乏與WHO的緊密合作。”業內人士說。

  這種狀況在2004~2006年中國青蒿素發展混亂之時體現無遺:缺乏權威的數據發布平臺導致信息不對稱,數據被錯誤地夸大化;青蒿素的種植缺乏必要的指導和規范導致盲目種植和收割;青蒿素原料生產缺乏應有的技術標準和準入門檻,導致大量未通過GMP認證的企業涌入,假冒偽劣產品也大量出口;青蒿素制劑企業對WHO認證缺乏足夠的經驗,缺乏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支持,市場開拓比較困難。

  事實上,青蒿素行業由于前端屬于農業,后端屬于制藥工業,成藥環節又是中藥與西藥生產特點的結合,臨床應用于抗瘧疾,行業的管理橫跨了多個部門,包括

商務部
衛生部
、藥監局、科技部和中醫藥管理局,沒有專門的協會和機構進行協調,難以有序。

  相關策劃:

  諾華抽薪中國青蒿素產業

  相關報道:

  諾華青蒿素市場殺價 國內藥企藥農陷庫存漩渦

    青蒿素企業集體困境:WHO采購新規和產能過剩

    市場嚴重供大于求 青蒿素生產企業無奈轉產自救

小調查

1、國內的青蒿素原料藥產量過剩,您是否認為責任在諾華?
責任在諾華
責任不在諾華
不好說

2、諾華幾年前曾預測過15億美元青蒿素市場,如今殺價國內藥企藥農,你認為諾華是否具有社會責任心?


不好說

3、您是否認為諾華應予以藥農一定的經濟賠償?
應該
不應該
不好說

    歡迎訂閱《第一財經日報》!
    訂閱電話: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廣州)
    各地郵局訂閱電話:11185 郵發代號:3-21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對話城市》直播中國 ·城市發現之旅有獎活動 ·企業郵箱換新顏 ·郵箱大獎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