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城市和它的悅行理想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8日 11:08 經(jīng)濟觀察報
白小刺 今年6月份的時候,我買了一輛折疊自行車,經(jīng)常在晚飯之后騎著它去周圍轉(zhuǎn)悠。我騎著它去香蜜湖南岸的斜坡,在斜坡下一段竹制浮橋深入湖中,有七八人在暮色中垂釣,晚霞爛漫,微風徐徐,波光粼粼,景色非常好看;也騎著它去城中村,看到士多店前被電視機的亮光照亮的一張張疲憊的臉;也去夜晚的中央商務區(qū),那里幕天席地的燈光如群星一般燦爛。城市有許多平時看不到的景象,它們遠離主干道,位于城市腹部深處,自行車的好處就在于,它能帶你去到你城市的深處,一個人際罕至的廢園,一個閑人免進的工地,一條斷頭路,一個小港汊…… 這番由自行車連在一起的美好圖景還不是我城的全部。實際上,我城深圳——是一個又新又快速的城市,它幾乎完全為汽車而建造,在之前20年中甚至沒有自行車道,所以也很少看見自行車。新近露面的自行車道總長11公里,從人行道里側(cè)的綠化帶上開辟出來,從香蜜湖地鐵站一直到華僑城段。反觀深圳現(xiàn)在通車的公路里程,大概是1800多公里,比值大概是1/180,而這個城市里沒有買車的人和私家車主的比值,完全有可能是這個數(shù)字的倒置。可笑的是,城市為汽車做了很多:寬闊的馬路,高大的立交橋……但還是一樣堵車。一到上下班高峰和節(jié)假日,我城的眾多司機肯定被堵在路上,瘋狂地在駕駛室里絕望地按著喇叭,我城顯得煩躁不已。 5月,深圳市規(guī)劃局的一個處長在自己的博客“城道”上提議在“中心公園建設自行車道”,這樣可以直穿公園到華強北去購物,不必再繞道紅荔路或者深南路。但這個提議立即遭到城管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如果公園的出入口多了,人流更加復雜,很不方便管理。我每次去華強北都會路過中心公園,卻很少進去,與蓮花山公園,荔枝公園相比,中心公園顯得缺乏人氣。從Googleearth上俯視下來,中心公園占據(jù)了深圳城市最黃金的地段,CBD東側(cè),深南大道和紅荔路相夾,如果在這里起一個樓盤,賣價絕對超過3萬1平方米,還不打折,得通宵排隊抽簽。這么好的一個地段,僅僅給市民散步遛鳥,實在可惜。 城道是學建筑的,對深圳存著極大的規(guī)劃理想;我在媒體工作,平日開著博客“抓拍城市”。此外,還有李程、朱磊和徐帥,他們是建筑評論者和平面設計師,因為關注城市我們走到一起,常常聊雅各布斯的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講汽車化城市的各種弊端,也聊到自行車的綠色環(huán)保是日后發(fā)展的一個方向,越說越投機,有人提議干脆圍繞自行車做一個作品,今年的香港城市建筑雙年展的主題是“城市再生”,正好以自行車的交通轉(zhuǎn)型來回應這個命題。在取得到本屆雙年展總策展人馬清運的同意之后,我們開始籌劃。 尷尬的自行車 更多騎自行車的人并不把自行車當作是一種休閑工具,他們要騎著它去上班;去下一位雇主家里打掃衛(wèi)生;去片區(qū)里高樓離送純凈水送快餐,對他們而言,自行車是交通工具。然而,不知從何時起,一些大中城市悄悄取消了自行車道,或者將自行車道用作停車場、機動車行車道。某大城市還以推動城市現(xiàn)代化和改善交通流量為由,公然禁止自行車在主干路上行駛。而城市的人行道也不是為自行車設計的,沒有坡道上下,非常不方便,而且與行人搶道對行人來說,也不安全。自行車除了在城市交通體系里的位置尷尬不說,騎自行車還會遭遇身份鄙視。 有一天我下班忘關電腦,騎著我的小折疊車回辦公室,到了樓下我對值班的保安說,你幫我看一下車,我上去5分鐘就下來了。保安是個剛來的小年輕,態(tài)度很不好:“自行車不準放在這里,要放你放到那邊去。”他指了指100米外的一個地方。我跟他商量:“那我把車疊起來拎著進去吧。”小保安說不行,你不能進去,語氣非常生硬。他很盡職地擋住我,別的保安也圍了上來,氣氛搞得很緊張。我想,自行車折起來之后尺寸非常小,基本上和手拖行李箱差不多大,放在電梯里也只占一個成人胖子的空間,不會給大廈的人制造不便。既然拖行李箱的人能進寫字樓,我也應該能進去。物業(yè)公司想的卻是:如果自行車可以進大樓,那許多快遞公司快餐公司等自行車都會涌進大樓里,這些人形象不好,會降低大廈的檔次。 這樣莫名其妙的禁止的越多,我就越堅決。自行車出行是城市交通體系里最溫順的交通方式,它令我們與世界建立更符合人性的關系,我們?yōu)槭裁匆阉旁谏钪猓沂撬季S意識之外? 公共自行車計劃 我們密集地討論了很久,最后計劃在深圳建筑雙年展期間,在華僑城設立十幾個公共自行車租借點,構(gòu)成一張公共自行車租賃網(wǎng)絡,供市民使用,免費或者象征性收費,市民可以在任意一個停放點租借和歸還自行車,使用范圍就在華僑城區(qū)內(nèi),總體上是一個在相對半封閉區(qū)域內(nèi)的一種城市交通試驗性質(zhì)的計劃。構(gòu)想出來之后,大家都很興奮,有的興致勃勃地要去找IBM談,因為巴黎的公共自行車管理系統(tǒng)是IBM開發(fā)的;有烏托邦情結(jié)的朋友說,干脆學習瑞典,全部免費,不要押金不要租金騎哪算哪,隨意停放接力使用;有一個朋友說,干脆去募集一大筆資金,把自行車布滿華僑城城區(qū),讓那些住波托菲諾的富人們出門不想開車,改騎自行車。我們甚至還想邀請喜歡自行車運動的網(wǎng)易丁磊來做這個項目的形象代言人,規(guī)模宏大的自行車磅礴圖卷正在我們幾個頭腦里徐徐拉開,我們還設想好了邀請社會學者特別是交通領域內(nèi)的專家進入做課題研究;還想找DV記錄攝像師來拍紀錄片來記錄整個計劃的誕生…… 但一進入實際操作階段,實際的困難接踵而來:我們?nèi)フ疑钲诘淖孕熊噺S募集自行車,深圳自行車行業(yè)工會告訴我們,深圳的自行車廠基本都是外銷,不需要在國內(nèi)打知名度,而且最近歐美針對中國制造的產(chǎn)品的增加貿(mào)易壁壘,自行車廠的利潤少得可憐,捐助自行車的可能微乎其微。另外從IBM那邊也傳來令人沮喪的消息,盡管他們感興趣,作為一個嚴謹?shù)膰H公司,他們研發(fā)一個產(chǎn)品,從立項到研發(fā)需要經(jīng)過很長的一個流程,從時間上保證不了。在臨開展還有一個月的時候,主辦方也開始擔心:如果有市民騎車出了交通意外,誰來負擔賠償責任?這個問題把我們難住了,雖然是一件作品,但別人付了押金和租金,從合同關系上來說,我們必須要為它的安全負責,也就是說,操作公共自行車計劃必須為之負上法律風險,我們幾個都是自然人,沒有法人資格,如果有人騎車摔斷了腿,我們幾個必須從工資里掏錢付醫(yī)藥費。這個事情怎么解決?我們?nèi)フ冶kU公司,保險公司說沒有相應的險種,我們?nèi)フ衣蓭煟蓭熣f,只有在租車的時候和對方簽一個免責聲明,才能規(guī)避法律風險,而這顯然會降低這個作品的參與性。這讓我們進退兩難莫衷一是。 還有一次,我們把一個活動召集貼發(fā)到了深圳本地一個汽車論壇,沒過多久,這個帖子就被刪除,至少在一些人眼里,我們是在制造自行車與騎車的對立,還有人問,你們推廣自行車,是不是因為買不起汽車? 峰回路轉(zhuǎn) 在最初隨時遭遇的挫折之后,事情看起來終于有些峰回路轉(zhuǎn)。我發(fā)現(xiàn)北京已經(jīng)有成熟的自行車租賃無線通信管理系統(tǒng)在運營,這就省去了我們來開發(fā)這套程序的時間和精力,可以直接引進他們的技術。另外雙年展策展人雖然因經(jīng)費縮減了1/3,不能保證500部自行車的數(shù)量,實驗中網(wǎng)點也遞減到6個。但是他們專門分派了人員來跟我們團隊對接,負責站點站牌的制作等瑣碎事務。 每當人手不夠的時候,我們通過博客去招募志愿者,博客這一獨立新媒體顯示出強大的力量。負責場地和部分平面設計的夏靖加入了,而細心的古燕負責檔案記錄。甚至還有兩個在西安學習電視編導的大學生要來深圳給我們的作品拍紀錄片,但最終因他們學校教務處擔心他們耽誤學業(yè)而不能成行。 顯然,通過一個公開的作品雖然能引起社會最大范圍的注意,但讓自行車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只是試圖用這個作品來發(fā)問:汽車化已成為城市交通和污染的頑癥,公共自行車是否是應對問題的一種有效策略?不管這個成為作品的計劃最后推行如何,或者更理想化一些,什么時候自行車才能在我城暢通無阻,毫無顧慮,想騎就騎?這樣健康和開放的態(tài)度是一個城市所必需的。 國慶的時候,我去華僑城沃爾瑪買東西時試著把自行車放在購物車中,從華僑城回到我景田的家,用地鐵+單車的模式,只花了20分鐘。 更多關于自行車的話題請見本報2007年7月30日 《生活方式增刊》《北京的自行車故事》 鏈接 以汽車為尺度: 目前很多城市的規(guī)劃思想還停留在1934年的 《雅典憲章》的水平上,當時汽車工業(yè)剛剛起步,而城市中和郊外的街道系統(tǒng)多為舊時代的遺產(chǎn),都是為徒步與行駛馬車而設計的;主要表現(xiàn)在城市中街道寬度不夠,交叉路口過多,使得今日新的交通工具(汽車電車等)不能發(fā)揮他們的效能。經(jīng)過幾十年汽車文化的狂飆突進,終于演變成為一個以汽車尺度的城市,寬闊的馬路,高大的立交橋,高速公路,汽車電影院,騎車餐廳,而人在城市里的步行卻變得越來越困難,甚至要劃出專門的步行街來供人逛街行走,隨之而來的是空氣污染,呼吸道疾病發(fā)病率隨著汽車的普及而走高。等到有人意識到將城市資源一味向汽車傾斜是不對的時候,已經(jīng)是1977年,當年一些世界知名的城市規(guī)劃師聚集于秘魯首都利馬馬丘比山下,修改了《雅典憲章》把私人汽車看作現(xiàn)代交通主要因素的觀點。而我國,當時的汽車工業(yè)尚在襁褓之中,汽車文化更是一片空白。所以中國的很多城市發(fā)展也走了馬丘比憲章之前的老路,等意識到交通擁堵和空氣污染的是汽車帶來的時候,已經(jīng)是21世紀。 新浪財經(jīng)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jīng)授權(quán),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zhuǎn)載。
【 新浪財經(jīng)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