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韓三平:借資本之力解放藝術生產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5日 06:09 第一財經日報

  蘇婭

  我們給電影附加的東西太多了。我們背著很多東西拍電影,文化的、思想的甚至社會層面的東西都加進來了,結果電影弄得負擔很重,拍出來以后什么問題也沒解決,因為你首先一個問題沒解決,老百姓看不進去啊。他怎么會接受你宣揚的觀念、道德呢?思想的、社會的東西是文化的范疇,解決面上的問題,而電影作為一門藝術,解決的是人的問題

  2008年對于中國電影觀眾而言可算是值得期待的年份,僅中影集團投資制作的影片就達十部之眾:陳凱歌的《梅蘭芳》、吳宇森的《赤壁》、周星馳的《長江7號》、陸川的《南京,南京》……中影集團試圖“重拳出擊”華語電影市場的氣勢初見端倪,其中的核心推動力繞不開一個名字——韓三平。

  電影圈里叫他“三爺”,談論此人得把時間回溯到1975年,那一年22歲的韓三平以照明工的身份被招入峨嵋電影制片廠,在照明工、場記、副導演、藝術中心主任、導演、副廠長等多個崗位摸爬滾打多年。1994年,韓三平調任北京電影制片廠廠長,完成了個人職業生涯的漂亮轉身。然而,韓三平接手北京電影制片廠廠長職位的時候,正是中國電影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艱難轉變的低谷期,韓三平如何對中影集團這個中國最大的國有電影企業實施改革?而未來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阻力何在,方向何在?

  上周,韓三平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觀點鮮明地談道:中國電影產業的支點和基礎是票房和觀眾,而著力打造以《梅蘭芳》、《赤壁》為代表的一批“拳頭產品”,以此打入國際電影市場,是未來幾年中影集團發展策略。

  艱難的改革期

  《第一財經日報》:上世紀90年代初,你接手北京電影廠的時候中國電影正處在一個低谷期,這么多年走過來,你感覺中國電影最大的一個變化是什么?

  韓三平:我做北京電影制片廠廠長的時候,中國電影還處于計劃經濟那個狀態,非常困難,從創作的理念、運作方式到觀眾都處于非常蕭條和貧乏的階段,所以中國電影虧損很嚴重,大面積虧損,高額度虧損,但是一批中國電影人還是堅持在電影陣線。那時候非常艱難,甚至工資都發不出來,到了冬天暖氣費都沒有。現在有了很大好轉,觀眾開始看電影了,喜歡看電影了,特別是對國產電影,經濟收入成倍增長,好干多了。所以我還是對中國電影、華語電影充滿信心。

  因為華語電影有廣闊的市場,或者講華語的老百姓都喜歡看華語電影,這個基礎不得了。但是電影人不要辜負了華語觀眾對中國電影的期望。你不能說因為要看中國電影,不論你拍得好不好我都要看,華語的觀眾也有各個語種的選擇性。商業性、思想性、觀賞性都得要俱佳。現在華語電影缺乏那種觀賞性極佳,又有一定藝術檔次的好作品。

  《第一財經日報》:你原來做導演,后來做電影廠廠長,這種由身份轉變帶來的思考問題的角度轉變最突出的不同是什么,或者說你剛做電影廠廠長的時候在想什么?

  韓三平:如果要說對中國電影有使命感的話應該就是這個時候,上世紀90年代初,那是中國電影業最不行的時候,最困難的時候。我原來最早搞電影做照明工,后來做導演,再后來因為需要做了電影廠廠長,就不得不從產業的角度來考慮電影,而且也不能從一部電影來考慮。90年代初中國電影在藝術上有成就,但是電影光有藝術成就是遠遠不夠的,電影的支撐點和基礎是票房和觀眾,而不是獎杯、獎狀。

  當時,中國的電影業困難在哪里?在于沒有票房,沒有產業收入,賣不回錢來,絕對沒有哪個有錢人拿錢來支持電影——作為公益事業。它是個產業,需要大的投資,因此需要高的回報才可能發展。

  《第一財經日報》:你職業生涯中遇到的比較大的一個“瓶頸”是什么?

  韓三平:剛接手的時候,最困難的是把全集團的機構、觀念、思想、具體的管理規定迅速調整到市場經濟上來,非常困難,但是必須解決這個問題,從董事長到每一個員工要讓他們明白他們是在做企業,他們的產品是要賣回錢來的,企業是要有利潤的,離開了這一點企業沒有生命力。我一直在做這件事。應該說還是有成效的,國家和政府提出了“電影產業”發展的基本思路,只要我們能夠調整我們的企業、調整我們決策層的觀念和思想,調整我們的具體做法,國有企業也好,國有電影企業也好還是很有前途的。

  中國電影面臨的問題

  《第一財經日報》:一個普遍的觀點認為,中國電影產業在市場和資金兩個方面不存在太大的問題,那么它最薄弱的環節是什么?

  韓三平:最薄弱的環節還是一個整體觀念。從編劇、導演、演員到投資、營銷、銷售各個環節都要樹立這樣一個牢固的觀念:我們拍的電影是給觀眾看的,觀眾看不看他是有權選擇的。華語電影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就是我們好看的不多,美國人可以拍出《變形金剛》這樣的電影,可我們沒有。

  我們給電影附加的東西太多了。我們背著很多東西拍電影,文化的、思想的甚至社會層面的東西都加進來了,結果電影弄得負擔很重,拍出來以后什么問題也沒解決,因為你首先一個問題沒解決,老百姓看不進去啊。他怎么會接受你宣揚的觀念、道德呢?思想的、社會的東西是文化的范疇,解決面上的問題,而電影作為一門藝術,解決的是人的問題。所以中國電影娛樂第一,或者說加強中國電影的娛樂性,就是兩個字:好看。

  《第一財經日報》:有觀點認為,中國電影如果光有幾個大片導演撐著,每年拍幾部大片,這樣的局面也不容樂觀,缺乏中、青年導演群體的基礎是否也很危險?

  韓三平:我們為什么需要年青導演迅速起來,一個是從持續性的發展角度考慮,中國電影業還處于相對弱勢和落后,特別是和好萊塢相比較,他們的設備、設施、制作力量確實比我們先進,我們還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夠真正地把中國電影產業發展成跟民族和國家的國際地位相匹配的產業。

  而且我們不能光有目前能拍大片的導演,僅僅有這些導演是不夠的,就那么十來個導演、七八個男演員、五六個女演員想把中國電影產業撐起來是有困難的,我們還得有一批優秀的導演。我曾經講過一個觀點,要有30個國際上知名的導演、10個國際上知名的男演員、10個國際上知名的女演員,每年要有30部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定地位的華語電影,五六部不夠,跟我們的大國地位不匹配。有上述規模和檔次的中國軟實力才真正能夠體現出來,所以我們需要大量的優秀人才。優秀人才需要挖掘和開發,更重要的是培養年輕人。

  《第一財經日報》:在培養年輕一代導演方面,你有一個著名的“套餐理論”,能具體談談嗎?

  韓三平:培養人才,你必須要在經濟上摸索到一個可行性的方案,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為了培養人才拿出很多錢來做實驗,所以必須將他們的成長階段和市場聯系起來。過去如果單打一地培養年輕導演,現在看來有問題,我們給年輕導演準備一個“套餐”:先拍一個七八十萬的電視電影,求得經驗,找到感受,然后再給他拍一個300萬左右的高清數字電影,這個已經進入院線。然后再讓大家做一個500萬、600萬的膠片電影,他們都很迷戀膠片,我跟他們說為什么要拍膠片?就拍數字不行嗎?他們說:“韓總,還是覺得膠片好。”年輕人也有想拍膠片電影的傳統。我們不斷在這個過程中判斷、作決定,要不要走下一步?如果一個年輕人能把這三部戲都拍完,我覺得就基本成了。

  再有一個,年輕人有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電影是年輕人拍的,進電影院的觀眾80%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誰更了解他們?當然是他們的同齡人,跟他們年齡相近的編劇、導演最能夠創作出跟他們興趣相契合的電影來,所以我們大量起用年輕導演和編劇。今年中影集團簽了46個青年編劇和導演,他們的創作熱情和精力旺盛極了,這周說你這個本子得改改,下周就改好送來了。

  《第一財經日報》:是否方便透露一下接下來中影集團會有哪些重要的投資計劃?

  韓三平:明年中影集團會有十部這樣的大型影片投放到市場,吳宇森的《赤壁》、陳凱歌的《梅蘭芳》、周星馳的《長江7號》、陸川的《南京,南京》都開拍了,有些已經拍完了。我們集中了優秀的導演、演員,集中了比較充足的資金、技術和藝術力量,還是想為中國電影生產出一批拳頭產品,集體式地亮相,我希望這一批電影是藝術層次比較高、觀眾也愛看的電影。

    歡迎訂閱《第一財經日報》!
    訂閱電話: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廣州)
    各地郵局訂閱電話:11185 郵發代號:3-21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對話城市》走進城市 ·城市發現之旅有獎活動 ·企業郵箱換新顏 ·郵箱大獎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