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三香”異地打假之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4日 14:54 經濟視點報
“十三香”異地打假之困 多年的打假不但讓十三香集團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且遇到的困惑也越來越多。 打假保優,不能讓企業孤軍奮戰。 □經濟視點報見習記者 李特立 2007年9月18日,十三香集團商標標識案在河北省廊坊市人民法院公開審理,3名涉案人員被判有期徒刑1~3年。這是十三香集團依靠執法機關查獲的被告人首次在異地被判刑的案件。 通過長期堅持不懈地打假,十三香集團凈化了市場,保護了品牌,使十三香產品銷售量、市場占有率等各項指標,連年位居全國同行業榜首。截至目前已累計為國家納稅超億元。 然而,多年的打假不但讓十三香集團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且遇到的困惑也越來越多。 名牌之苦 據了解,多年來,十三香產品先后榮獲“河南省重點保護產品”、“全國消費者信得過產品”、“全國重點保護商標”、“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等稱號。但是,十三香在聲名鵲起、享譽全國的同時,很快陷入了假冒偽劣產品的包圍之中。 一時間,假冒十三香調味品在全國各地被發現,其結果是制假者輕易地占領了市場牟取暴利,十三香集團則失去消費者的信任,市場份額逐漸減少。 與狼共舞,還是關門打狗,是十三香集團必須考慮清楚的問題。一位打假聯盟的人士說,打假已成為企業所有工作中最沒有效率的工作,也是最沒有效益的工作,打假的過程如同“貓和老鼠的游戲”,企業承受不起。 據十三香集團打假報告顯示,集團注冊資金為8000余萬元、總資產為2億元,但從80年代起,集團用于打假方面的費用已高達2000多萬元。十三香集團為打假付出了昂貴的代價。 合眾之圍 盲目的打假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十三香集團打假辦田主任說,打假必須有來自制售假冒產品窩點的信息,沒有這些可靠的信息,打假工作就無處著手。 為了獲取舉報信息,十三香集團在國內各大新聞媒體及產品包裝箱上公開向社會承諾,凡積極舉報非法印刷窩點者,按查獲價值的300%給予獎勵;舉報制假、售假窩點者,制假人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后按其總額的100%給予重獎。 1996年在查破河南商丘造假案后,十三香集團董事長王銀良親手將巨額獎金付給舉報人。 這一依靠群眾獲取制假售假窩點信息的辦法十分有效,它使十三香集團的打假工作走出了誤區,進入了一個舉報信息云集,打一起,準一起,成一起,判一起的新時期。 面對艱難漫長的打假維權,十三香集團成立了專職打假隊伍。今年以來,十三香集團打假人員千里揮師奔赴省外,連端5個窩點:5月9日,河北青縣王某制假十三香被立案查處;6月27日,廣東東莞吳某兩個制假十三香的窩點被一舉搗毀;8月13日,東莞市張某因制假售假被依法查處;9月13日,天津靜海下官屯張某制造假冒十三香被依法查處。據了解,以上四起假冒注冊商標案,均已立案。 打假之困 十三香集團雖然在打假方面取得了成績,但據其內部人士透露,假冒產品依然很猖獗,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 “打假說起來容易,但執行起來就因地而異了。”一位打假聯盟的專業人士說,主要是地方保護和利益集團在作怪。 “地方保護成了美麗的護身符。投訴人只好避開基層執法部門,盡量找更高一級的執法部門。”上述打假聯盟人士說,越是基層越是會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意外情況”發生。 一些執法部門受利益驅動,或有法不依,或執法不嚴,或以罰代刑,制假者成了執法部門的“搖錢樹”,被處罰的制假者,回去后又變本加厲地瘋狂制假,如此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結果受害的還是知名企業和廣大消費者。 對此,田主任深有感觸,“近年來,十三香集團在全國各地依靠當地的一些工商、技術監督部門所查處的案件中,竟沒有一起依法轉移到司法機關進行刑事處理。” 鄭州市北環調味食品城工商所一位姓弓的負責人說,處罰打假主要是依據《商標法》及其實施條例,還沒有具體的地方性管理規定。 上述打假聯盟的人士說,國家頒布了許多有關打假的法律法規,但對制假售假的定性依然含糊不清,條文過于原則而缺乏可操作性,違法者逃避制裁的漏洞不少。 “打假保優,不能讓企業孤軍奮戰,單槍匹馬地疲憊打假,而是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全力配合。” 田主任說。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