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聯重科:參與國際標準制定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3日 21:00 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
作者:劉瑛 由科研機構發展而來的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最近獲得業內國際標準發言權:這家蜚聲海內外的上市公司,代表中國參與了機械工程方面的國際標準的制定。這項國內其他企業很少享有的殊榮,在業內引發了陣陣感嘆,再次引起了人們的熱切關注。 脫胎重生的產業 1985年,作為國內惟一集建設機械科研開發和企業技術歸口于一體的應用型研究院,也就是中聯的前身——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接受了科研體制改革的洗禮。這是一次質變:事業變企業,科研進入廣闊的市場。改制后,財政撥款的“事業費”逐步削減,很多單位或停滯不前或被市場的汪洋大海所吞沒,中聯人卻在市場的大海中很快找到了航向?蒲修D化成了生產力,中聯重科迅速崛起了。 然而,國內企業因為行業本身技術標準趕不上,發展受到很大制約。許多單位面對歐美行業的技術標準望而卻步。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整個機械行業沒有實際性的改善,洋品牌充斥著中國工程機械領域95%的市場。 “我們必須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產業,實現以產業養科技、以科技促產業的良性循環,才有出路。” 董事長詹純新這么說。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深刻感受到,機遇與挑戰已經到來,在詹純新的帶領下,中聯重科邁進了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行列。從8人到1萬多人,從50萬元資金到80多億元總資產,從渴望每人賺回一臺小彩電到年創利稅10多億元,從白手起家到創造1329項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并實現產業化,長沙建機院將科研融入市場,研發、生產、銷售全方位實行企業化運作,其巨大能量以“中聯重科”為平臺得以充分釋放。他們在觀念、體制、機制、管理、技術創新方面,在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產力上,走在了全國科研院所的前面。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及其中聯重科公司,以科研行業領先,利潤行業第一,成為全國科研院所轉制的成功典范。 注重標準下的品牌 1994年,重工市場如火如荼,前景一片燦爛。正當中聯人沉浸在喜悅中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已售的10臺混凝土輸送泵故障頻發,產品性能不容樂觀。怎么辦?企業如何發展的問題再次讓中聯人陷入思索:一個企業發展的核心是什么?肯定是技術、質量以及管理。那么,如何提升這三大決定因素?抓源頭——標準!中聯人很快達成了共識。技術上,中聯在國家級技術中心內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及標準化研究所,研究相關產品國內技術發展動態,建立健全以技術標準體系為主體的公司標準化體系。 在與國際對接上,中聯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各國的標準要求,并有針對性的對照產品,進行相應認證,最大限度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根據產品制定不同的標準規范,產品標準規范細分到每個細小部件,嚴格按照每一個標準規范實施。 注重標準的結果是創出了“中聯”品牌,中聯重科迅速成為引領我國工程機械行業技術進步的“領頭雁”。中聯重科在工程機械耐磨材料技術、機電液一體化控制技術等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先后主持了300多項國家、行業標準的制定、修訂,并參與了本行業國際標準的制定。 游弋世界的航母 2000年10月12日,中聯重科作為湖南裝備制造業的標桿,全面實行股份制改造并在深圳上市。改制上市當年就成績斐然,在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績效排名第22位,在中國工程類上市公司中名列第一。成功上市讓中聯重科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連續被評為最佳成長上市公司50強,中國機械工業100強,中國企業500強,世界工程建筑制造商50強,規模得到超常規發展,主營業務利潤快速提升;主打產品泵車,拖泵車市場銷售居同行第二;環衛機械市場占有率國內第一;HG系列布料機和TCP系列起重布料兩用機國內獨家生產。 發展需要后勁,成功需要創新。中聯重科充分利用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博士后流動工作站,將每年銷售收入的5%~7%用于行業前瞻性技術、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研究以及新產品的開發。中聯重科從零起步,一直以年均增長率超過60%的速度發展,其目前研制的13大系列350多個品種的產品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是全球工程機械行業產品類別最豐富、產品鏈最完整的企業。2006年,中聯重科的銷售收入和利潤中,新產品的貢獻率超過了一半以上。 今年5月初,世界工程機械行業權威雜志《建筑機械》評出了2006年度“世界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排行榜”,中聯重科以銷售額10.88億美元的成績名列第24位,國有資產增值200多倍。 自主研發國內最大起重噸位300噸的汽車起重機;泵送設備以質量好,效率高,活躍在長江三峽大壩,奧運廣場,鳥巢建筑等重要施工現場;銑刨機創下國內路面銑刨寬度2.1米的記錄;水平定向鉆孔機首項納入863科研計劃開挖技術研究項目;壓路機能上到青藏高原4000〜5000米的高原為青藏鐵路建設服務,成為中國目前惟一進入這個高度的大型工程機械,“湖南制造”在世界屋脊大展雄姿。如今的中聯重科,堪稱中國制造的航母。中聯重科產品已經遠涉重洋,在南極科考站、中東、非洲的建筑工地大顯身手。 中聯人以行業領頭人的姿態展示在世人面前,最終完成了由線向面,由面向體的輻射式立體式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中聯力爭用3~5年的時間做到中國第一,未來5年內40%的產品以自主品牌銷往海外市場,5~10年進入全球工程機械企業前10強,將是不遠的現實。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