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品油被動調價更像臨陣磨槍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3日 01:5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本報記者 陳其玨 應該承認,前段時間在國內部分地區出現的“油荒”很大程度上是由成品油定價機制未理順所引發的。也正是基于這點,一次被動推出的成品油零售基準價上調政策更像臨陣磨槍、隔靴搔癢,并不能根本改變資源緊張局面。一旦國際市場出現新的風吹草動,“油荒”隨時可能重來。 成品油定價應市場化 作為中國石油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成品油定價機制反映的是國內成品油定價的市場化程度。 去年3月26日,國內發改委在宣布成品油價上調的同時,向地方傳達了石油綜合配套改革方案,其中包括兩大內容:一是成品油價由原來的與國際成品油價直接接軌,改為以國際市場 但上述改革方案除了補貼和價格聯動這一塊已在逐步落實外,作為定價機制主體的“原油-成本定價法”原則仍未得到嚴格遵循。 由于石油是一種戰略資源,政府對每一次調價都尤為謹慎這本無可厚非?紤]到社會承受能力、CPI等一連串環節,成品油價的劇烈波動被視為一種可能導致社會不穩定的誘因,而控制價格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維護社會和諧的一枚重要棋子。 定價滯后帶來隱性成本大 但這只是硬幣的一面。同樣應該看到的是,定價滯后給社會帶來的隱性成本也著實不小。 一個直接后果就是國內成品油市場的批零倒掛。由于煉油虧損、賣油虧本,無論是煉油企業還是零售企業的積極性都大受打擊,給“油荒”預留了土壤。尤為嚴峻的是,隨著國內外油價價差的不斷拉大,調價預期也隨之高漲,部分企業動起囤油腦筋,更有些企業和個人借題發揮、渾水摸魚,為“油荒”推波助瀾。 某業內人士就告訴記者,一些具有批發資格的銷售企業,資源越緊張就越“吃香”,因為其實際上掌握了對民營油企生殺予奪的權柄。 不僅如此,因當前的國內成品油零售基準價無法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這對中國節能減排大政方針的落實也構成一大考驗。須知,供需決定價格,價格反過來再決定供需。沒有價格杠桿的作用,節約又從何談起? 最后,煉油企業的虧損遲早要通過財政補貼的形式返還,但以往這種做法已被質疑“違背了收支兩條線”,個中得失又如何算計? 值得關注的是,上述隱性成本還會隨著量能的疊加累積而發生質變,屆時所制造的社會成本(如“油荒”、環境災難)可能更大。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