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環境集團全國布局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0日 14:13 21世紀經濟報道
特約記者 支維墉 城市垃圾處理產業已經成為繼水務、燃氣之后,又一個資本相繼涌入的淘金坑。 "中國的垃圾太多且處理水平相對較低,垃圾處理產業市場需求很大,投資潛力非常大。"11月2日,上海環境集團總裁陶小平對記者感慨。 上海環境集團是國內垃圾處理市場上唯一一個成功從政府環衛事業轉型,成為盈利型的、參與市場競爭的國有獨資公司。就在其他城市的垃圾處理行業還完全處在政府的庇護之下時,上海環境集團已經完成了企業改制、政企分開、自負盈虧的道路。 在此之前的10月29日,原水股份(600649.SH)發布公告,其擬采用定向增發與現金支付相結合的方式,收購其控股股東上海城市投資建設開發總公司(簡稱上海城投)擁有的上海環境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上海環境集團)與上海城投置地(集團)公司各100%的股權。由此,上海環境集團將被納入到上市公司。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上海市環衛局就成立了廢棄物處置公司、振環實業公司等,專事城市生活垃圾運輸、中轉和處置。 2004年,這幾家公司聯合成立上海環境集團,當時仍歸上海市環衛局管理。2006年上海環境集團整體劃歸到上海城投。 2007年8月,上海環境集團另外成立了上海環境實業公司,將非經營性資產剝離到該公司,以將經營性資產裝入上市公司。 目前,上海環境集團投資總額達到73億元。"我們的戰略是,立足上海,拓展長三角和珠三角,進而走向全國。"陶小平說。 上海環境集團擁有上海市區80%以上的生活垃圾轉運與處理市場份額,同時其在成都、寧波、淮安、深圳、南京、青島等6個城市投資、建設和運營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衛生填埋等項目。 "外地的項目部分還在建設前期或施工階段,沒有全部投入運營,這也意味著我們主要處于投資階段,隨著外地的項目陸續開始運轉,集團的垃圾處理量和利潤都將迅速增長。"陶小平說。 每進入一個城市,上海環境集團基本都采用BOT(建設—運營—移交)方式,由上海環境集團在當地投資設立項目公司,當地政府授予該項目公司20-30年的特許經營權,特許經營期滿后將處理廠無償移交給當地政府。 "除了深圳寶安的項目是我們與其他公司合資,其他城市的項目公司基本是我們獨資建設。"陶小平說。 "實際上,從本世紀開始,國內城市生活垃圾才逐漸形成產業,現在國內外資本大量涌入,迅速形成激烈的市場競爭態勢。"陶小平說。 目前,威立雅、蘇伊士、泰達股份以及光大銀行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光大國際都是這個市場的活躍者,新加坡淡馬錫集團旗下也已經有數家子公司開始投資中國垃圾處理行業。而更有消息人士透露,著名的香港地產公司新鴻基也正在斥資數十億元進入該產業。 垃圾處理項目的投資收益主要來自于政府給予的垃圾補貼費,而垃圾焚燒發電還可獲得發電收益。因此,項目一旦按標準建成,通過高效的運營管理,回報便非常穩定。 由于各地垃圾處理項目的環保標準、硬件設施、物價水平等都不一樣,因此每噸的垃圾補貼費都不盡相同,甚至出入較大,每噸價格從70幾元到100多元不等。 上海環境集團目前垃圾日處理量為1.1萬噸,若按平均每噸政府補貼100元計,一天的政府補貼收入便超過100萬元,此外還有很大一部分的發電上網收入。該公司的目標是,到2010年,垃圾日處理能力達到2萬噸。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