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稅費差別觸目驚心 重慶民企呼喚稅負國民待遇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9日 14:13 時代信報
稅費差別觸目驚心 高稅負成民企產品創新最大障礙 全國每年新生民營企業15萬家,但同時又有10多萬家企業死亡。重慶民營企業“短命”現象更為嚴重,經營還不到一年就垮掉,“往往只見其注冊,不見其年審”。在2007年中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論壇上,多位專家就中國稅負現狀得出結論———“內資企業高于外資企業、小企業高于大企業、西部地區高于東部地區”,呼吁降低民企稅費,給予其國民待遇。 一個企業主的困惑 “如果不更新印刷設備,公司最后就會垮掉。”重慶 據廖白會稱,早在5年前,顧客的一單業務至少需要7天才能完成;而現在,公司通常前一天晚上接到顧客的印刷膠片,第二天就得交貨。這就使得公司必須依賴新設備,以提升生產效率。于是,廖白會把只能釘一個釘的單頭裝訂機換成了雙頭的,“一次能釘兩個釘”。即使這樣,廖白會仍然感到壓力巨大,因為“有些公司已經用上價值100多萬元的連動裝訂機,速度比雙頭裝訂機快幾倍。” 現在,擺在廖白會面前的問題是,設備更新費用不菲,公司時常覺得捉襟見肘。 “如果現在就購買先進的連動裝訂機,光靠以前的折舊計提資金幾萬元是不夠的,肯定要拿公司的利潤去貼補更新設備的資金缺口。” 他粗略計算了一下,大概要拿出80多萬元來購買這種新設備。而這80多萬元是稅后利潤,按照現在所得稅率33%計算,實際公司要付出將近120萬元。 在這種情況下,重慶投資咨詢公司5處處長馮景龍向廖白會建議,“對設備進行提前折舊,以緩解公司緊張的資金鏈。”馮景龍指出,“加速折舊”是企業的稅收擋板,因為“折舊計提的資金不用繳納所得稅。當年折舊計提的資金越多,財務利潤越少,前期的所得稅負擔也就越輕”,“企業可以利用提前折舊的辦法延遲納稅,這對資金緊張的中小企業來說非常重要。” 廖白會想想也是那么回事,“如果能提前折舊,折舊計提的80萬元就是不含稅的,企業技術改造的成本將大大降低。” 內外資的待遇差別 然而,加速設備折舊,并不是僅憑企業的一廂情愿就能辦到的。 在剛剛閉幕的中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論壇上,九龍坡區政協副主席任紅指出,在他對民營企業生產狀況多年的調查中發現,現在大多數產業已經進入了微利時代,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為了擴大盈利,和大企業競爭,他們的工人三班倒,本來可以正常使用10年的機器設備,3年多就該報廢了。”但按 然而,假如是外資企業,可能就會有著不同的境遇。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地稅工作人員說,“現在政府部門只對外資企業的加速折舊亮綠燈;中小企業的機器磨損嚴重的情況,一般都得不到稅務部門的認可。” 該人士認為,這個現象反映出,非公經濟企業至今不能享受“國民待遇”。雖然“兩稅合并”已塵埃落定,內、外資統一適用25%的所得稅稅率,但內外資企業的稅負差別往往不只表現在稅率上。 九龍坡區政協副主席任紅說,“在所得稅領域,中小企業與外資企業在所得稅領域享受的待遇相比,中小企業所享受的優惠政策形式明顯單一,力度偏弱。”任紅告訴記者,現在中小企業的許多費用不能計入財務成本,甚至連一些科研費用都不能。 高稅負成創新障礙 據1996~2006年度《重慶統計年鑒》顯示,2006年民營經濟上交稅金187.7億元,占全市稅收總額的43.9%。大多數區縣(自治縣、市)當地財政收入的多數來自非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已名副其實成為縣域經濟的主體。 在成為納稅主體的同時,非公經濟也一直在努力推動自主創新。2005年,全市23個國家級、228個市級重點新產品項目中,民營企業分別占57%和79%。 “非公經濟在自主研發的道路上異軍突起之時,高額的稅賦負擔卻制約了他們的資金投入。”任紅認為,現在許多老板害怕納稅,都不敢公布自己的財產,更不敢去投資。 據統計,目前企業要繳17%的增值稅,5.5%的營業稅,33%的企業所得稅,還要交20%以上的個人所得稅。因此今年中國被《福布斯》評為亞洲稅務最重的國家。 雖然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下稱所得稅法)將于2008年1月1日開始實施,但重慶社科院企業研究所所長王秀模對此并不滿意。“新所得稅法未對企業自主創新出支持性規定,反而有一些規定限制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譬如第十一條有多達7個條款對企業固定資產折舊做了限制。”王秀模說。 王秀模認為,政府應鼓勵企業自主創新中應用的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提高投資回收速度,同時也有助于高新技術產品的市場形成。 王秀模對重慶技術創新的現狀表示擔憂。“就在10年前,重鋼還在用清朝張之洞留下來的機器設備,生產工藝落后,效益低下。”戲劇性的一幕發生在2000年左右,國內鋼材漲價,重鋼又獲得了一些利潤空間才得以轉危為安,搬到長壽更新了設備。 但是,并非所有工藝落后的冶金行業都像重鋼這樣幸運。 在不公平稅費的背后 雖然稅費不公平已成事實,但廖百會還算幸運。因為他的企業具有一般納稅人資格,而大部分中小民營企業,其日子還要艱難得多。廖白會坦言,對小規模納稅人,“大公司一般不跟它們發生業務往來。” 據了解,我國現行的生產型增值稅把納稅人分為兩種: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對一般納稅人的認定,有“年度應稅銷售額”的限定,年應稅銷售額達不到規定數額的(例如,商業企業的標準是年應稅銷售額達到180萬元),不能被認定為一般納稅人。而占民營經濟比重最大的是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都達不到一般納稅人的認定標準。 廖白會舉例稱,假如兩個供貨商同時找他做生意———一個是一般納稅人,另一個是小規模納稅人。在價格相同的情況下,他會選擇和一般納稅人合作。因為,按照增值稅管理制度,小規模納稅人沒有資格使用專用增值稅發票。“如果我從小規模納稅人那里購買900元的材料,加工后以1000元的價格賣出去,就要按照增值1000元繳納所得稅170元;而一般納稅人可以為我們提供增值稅專用發票,從他那里購買900元的材料計入成本,按照100元的增值繳增值稅17元。”所以,小規模納稅人只能依靠極低的價格,才能獲得合作者的青睞。 此外,小規模納稅人和一般納稅人的增值稅的計稅方式也不盡相同。小規模納稅人以全部銷售額計稅(稅率:工業6%,商業4%);一般納稅人按照實際增值計稅(稅率17%)。按照這種稅制,只有小規模納稅人資格的企業能把100元的材料加工成140元的產品,它才有稅收優勢。 但任紅對此不表示樂觀,“在微利時代,企業要達到40%的增值率幾乎是不可能的。” 呼吁降低民企稅費 據記者了解,在重慶,不同企業的稅負差別更為明顯。據了解,目前一般納稅人按進項稅額進行抵扣后,其實際稅負比規定稅負還低:工業為4%,商業為2.5%。而對小規模納稅人而言,在生產環節由于原材料、輔料不能抵扣,如遇材料漲價,不但成本會增大,而且稅負也會加重;在商業流通環節,商品進項不能抵扣,形成在每個流通環節反復課稅。 “小規模納稅人的稅負不僅高于一般納稅人,更高于國外企業。”任紅認為,這會導致中小企業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的 在重慶師范大學副校長顏虹和中共重慶市委黨校副教授李沛君共同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把內資和外資企業、大企業和小企業、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企業之間的稅負產別進行了對比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內資企業高于外資企業、小企業高于大企業、西部地區高于東部地區。 在文章中,他們還提供了數據進行佐證。外資企業所得稅負擔率在8%左右,內資企業負擔率在22%左右,后者負擔率約相當于前者的3倍;2003年,重點稅源監管企業的平均營業稅稅賦為3.85%,所得稅稅賦為11.89%,私營企業的同一稅賦則為4.31%和13.11%;東部地區工商稅收的實際負擔水平只有7.93%,比西部地區低1.8個百分點。 據調查,全國每年新生民營企業15萬家,但同時又有10多萬家企業死亡,60%的企業在5年內,85%的企業在10年內破產,平均壽命只有2.9年。王秀模指出,重慶民營企業“短命”現象也十分嚴重,經營還不到一年就垮掉,“往往只見其注冊,不見其年審”。 “在全國大的稅收體制不改變的情況下,重慶仍然能為中小企業降低稅負,”王秀模對此提出了自己的三點主張:把稅收優惠政策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轉移;落實縣級以下的稅收返還政策;延長創業企業的稅收優惠年限。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