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汽車新能源政策轉向 非糧作物成投資熱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9日 10:28 財經時報
本報記者 劉霞 “在中國,一個以石油為主的汽車燃料結構,向以節能和環保為目標的車用能源多元化轉化的總體路線圖正在逐步形成。”前科技部部長徐冠華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如此表示 就在中國的生物燃油項目因為玉米等原料價格上漲而被政府叫停一年后,以非糧食作物為原料的生物燃料作為其替代品即將走入人們的視野。 中國第一家木薯乙醇加工廠將于12月26日正式投入運營,次日起,以木薯為原料的車用乙醇汽油將在該項目所在地廣西省南寧市大面積推廣使用,屆時南寧市所有加油站禁止銷售普通汽油,2008年2月底,基本實現車用乙醇汽油替代其他汽油。 與此同時,在政策支持以及市場巨大商機的驅使下,大小能源企業紛紛加入新一輪爭奪新能源市場的游戲中,而這次新能源的主角則是可替代玉米和棕櫚用于生產生物燃料的作物——木薯、甜高粱等非糧食作物。 投資者熱捧 在廣西北海市合浦工業園區里,一個占地550畝、年產能達20萬噸的燃料乙醇生產基地正進入生產設備安裝倒計時階段。再過50多天,距北海市200公里以外的南寧市,90多萬輛機動車將喝上從北海生產基地流出去的生物燃料。 “在這個國內首個非糧燃料乙醇項目上,中糧集團預計總投資約14.6億元人民幣,其中馬上投產的一期投資總額7.5億元。”中糧集團生化能源事業部負責人告訴《財經時報》。據他介紹,該項目第一期建設20萬噸燃料乙醇生產裝置,第二期建設5萬噸乙醇胺生產裝置,預計整個建設期為3年。 布局非糧生物燃料項目,中糧集團并非一時腦熱。以乙醇等替代能源為代表的能源供應多元化戰略已成為中國能源政策的方向,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可再生能源法》預示著燃料乙醇作為再生能源將成為政府重點推廣的新型能源。而由于燃料乙醇傳統原料玉米由過剩變為稀缺資源,巨大的市場需求迫使政府和企業開發新的生產原料。 資料顯示,一般技術條件下,3.3噸玉米可制造1噸燃料乙醇,生產同樣重量的燃料乙醇分別需要7噸左右的木薯、10噸紅薯、15噸—16噸的甜高粱,從生產潛力看,木薯是目前替代糧食生產乙醇最現實可行的原料。木薯目前主要在廣西、海南、云南和廣東省種植,其中廣西是中國木薯生產的第一大省。據統計,去年廣西木薯種植面積600萬畝、總產值近800萬噸,均占全國總量70%以上。 發展以非糧為原料的生物質能源產業是中糧集團農產品加工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中糧集團新能源的第一個生產基地因此選在了廣西。在資本市場,傳統能源價格飆升的背景下,中糧的非糧燃料項目得到了投資者的支持,今年3月中糧控股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時,通過IPO募集資金近26億港元,其核心主業即生物燃料。 政策轉向 11月初,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已經摸高至94美元/桶的高位。隨著石油資源緊張和原油價格屢創新高,“在中國,一個以石油為主的汽車燃料結構,向以節能和環保為目標的車用能源多元化轉化的總體路線圖正在逐步形成。”前科技部部長徐冠華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如此表示。 事實上,從2000年起,中國便開始了可再生生物能源的開發,當時乙醇是最被看好的可再生替代能源。 2001年,旨在消化“陳化糧”的生物液體燃料項目進入國家產業經濟體系,并迅速發展。由國家投資50多億元,批準全國建立4個以消化“陳化糧”為主要目標的燃料乙醇企業,總生產能力達100多萬噸,并在第二年全國的9個省市啟動了車用乙醇汽油試點工作。車用乙醇汽油開始推廣,至2006年已經掀起一股新能源熱潮。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各地對乙醇汽油的需求量不斷加大,陳化糧逐步消耗殆盡。而國際市場,因為糧食乙醇的需求量加大,帶動玉米價格節節攀升,玉米燃料乙醇面臨“人車爭糧”的尷尬窘境。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玉米價格上漲15%,中國玉米主要生產地之一的吉林,每噸玉米的價格已經由2005年初不到1000元上升到今年的1500元左右。 面對這種情況,國家發改委發出《關于暫停玉米加工項目的緊急通知》。經過市場觀望和調查研究后,2007年6月7日,國務院召開可再生能源會議,明確叫停玉米變乙醇項目。會議決定今后只能“在不得占用耕地、不得消耗糧食、不得破壞生態環境”的原則下“堅持發展非糧燃料乙醇”。 對于這次叫停,當初生產燃料乙醇的企業均表示贊同,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發展規劃部一位負責人表示,“發展可再生能源不能以資源浪費為代價,用糧食作物發展燃料肯定不是長遠之計。” 同時,中國政府下調了燃料乙醇2010年前的生產目標,從當前的年產500萬噸下調到200萬噸。一些地區開始調整發展方向,轉向非糧乙醇項目的開發。 原料由“糧”變成“非糧”,中國生物液體燃料產業駛入一個新的轉折點。中國涉足生物能源產業最深的中糧集團,因此成為了在“非糧”領域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 產業升溫 然而,生物燃料行業巨大的市場空間讓傳統能源企業趨之若鶩。僅在最近一年中,中石油、中海油等國內石油公司紛紛扎進這一產業,急于在洗牌過程中搶占先機,緊跟中糧集團投資生物燃料的發展熱點地區——中國西南部地區。 雖然中石油等傳統石油燃料的領軍企業不具備中糧集團那樣的商業驅動力,但由于他們掌控著銷售終端,沒有其參與便無法形成產業循環,這個砝碼立刻增加了他們在尋求合作時的價值。于是,中石油去年11月與四川省政府簽訂協議,計劃2010年之前在四川興建兩家生物燃料工廠,以甘薯和麻瘋樹發展生物質能源,生產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年產量分別達60萬噸和10萬噸。 中石化則與中糧集團于2007年4月中旬簽訂合作協議,共同發展生物質能源及生物化工,雙方將在未來5年內合作建設年產100萬-120萬噸燃料乙醇的生產裝置,其中包括廣西合浦的20萬噸/年生物燃料乙醇項目。 中海油于2006年9月與攀枝花市簽訂“攀西地區麻瘋樹生物柴油產業發展項目”,投資額高達23.47億元,預計到2010年,中海油基地公司將在攀枝花發展麻瘋樹種植基地50萬畝,建設年產10萬噸的生物柴油煉油基地。 然而,在開發新能源的商機面前,不僅能源巨頭、糧食巨頭競相卡位,外資巨頭也想在中國機會中分得一杯羹;其中,英國石油公司(BP)最為積極。BP投資5億美元建立了替代能源研發中心,在貴州,他們試種了生物柴油的原料麻瘋樹;在大連,與該市化學物理研究所簽訂了長達10年的替代能源試驗合同,每年投入100萬美元;在河北黃驊市,還種下了20畝甜高粱試驗田。 不過,目前中國政府對外資能否進入這一領域態度尚不明朗,BP除了通過試驗項目試水,還有與國內投資者結伴而行的打算。有消息稱,BP計劃與中石油聯合入股廣西新天德能源——一家以木薯為原料生產酒精,準備轉戰燃料乙醇的民營企業。 中國能源網副總裁韓曉平認為,目前國內燃料乙醇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供應不足。“燃料乙醇是10%的乙醇和90%汽油的混合物,中國目前乙醇產量僅為102萬噸,而中國每年消耗汽油6000萬噸左右,如果全部換成燃料乙醇,需要乙醇600萬噸。” 與此同時,政府相關部門也正在積極制定相關法規政策,規范燃料乙醇的生產,國家環保局污控司副司長李新民對《財經時報》透露,國家環保總局將與有關部門共同推進清潔車用燃料標準的出臺。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