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油價上漲后民營加油站斷糧依舊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7日 10:46 南方都市報
廣州調查 本期提要 11月1日,隨著油價的上調,一夜之間油便不再稀缺,排隊加油的長龍也不見了,持續了近半個月的“油荒風波”至此告一段落。仔細一看,這些不缺油的加油站,多是中石化和中石油旗下的“自營”型。 民營加油站老板臉上的愁容未解。油價上調后,大部分民營加油站還在為少油或沒油賣煩惱,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商戰中,在這場民營小船與國有巨輪的博弈中,民營油站會不會走向末路?一名業界人士說:“只有油源多元化后,廣東長期以來油品供應不充足的現象才有望得到根本上的緩解。”此言值得深思。繼探究民營加油站的當下困境后(見本報10月30日報道),記者再度探究其前世今生。 11月1日,國家上調成品油價,之后這幾天,記者巡城發現,中石化、中石油直屬加油站基本可以敞開供應,但占全市三成多的外資和民營油站部分“斷炊”現象依然突出。個中緣由何在? 史上風光 1998年以前,一座小型民營加油站每天利潤過萬元 “以前司機是個大家都羨慕的職業,而那些司機卻羨慕我們加油站的工人。”前天,民營老板劉金(化名)一提起當年,還在嘖嘖回味。 從1992年開始,政策松動,民營加油站可以直接從各地方石油公司以出廠價購買成品油,因此收獲了高額利潤的民營油企迅速擴張,而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的民營加油站,一度占據了整個加油站市場近八成的份額。劉金1995年進入這個行當的時候,正是民營加油站發展的黃金時期。 劉金的加油站位于珠江南畔,由于地理位置絕佳,當時油站被人稱為“搖錢樹”一點都不過分。他說,油站最風光的時候是1997年,當時哪里的油批發價便宜,他們就到哪里去拿油。那時賣一噸油的利潤有1000多元,來他這里加油的車也較多,平均一天可以賣個十來噸。這么一算,主營業務每天的利潤超過1萬元,一年就是300多萬元,除去租金、水電、工商費稅金、工人工資等成本,毛利潤在150萬元左右。油站一共三個股東,相當于每人每年可以輕松坐收50多萬元。 然而好景不長,民營加油站無限制扎堆擴張,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關注。1998年,中石油、中石化在國務院的主導下完成企業重組,1999年,國家下發“38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經貿委等部門關于清理整頓小煉油廠和規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意見的通知》,該文件明確規定,國內各煉油廠生產的成品油要全部交由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批發企業經營,其他企業單位不得批發經營,各煉油廠一律不得自銷。 這個“38號文件”,成為了民營加油站發展的一個轉折點,成品油的批發專營權收歸兩大集團,市場便形成了壟斷。按照當時約定,以黃河為界,中石油負責北方12省份的油氣資源以及煉油、批發、零售等中下游業務,中石化獲得了南方19省份相同的業務,但是雙方可以彼此進入,于是就有了兩大集團之間的地盤滲透和爭奪,這才使得民營加油站沒有被“一棍子打死”,而有了一個狹窄但難得的生存空間。 看人臉色 油源受制于兩巨頭,報告打到政府也無法解決 “從此以后我們的命運就掌握在了別人手里,給不給你油,多少錢給你,都不是你說的算了。”劉金說。 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中石油和中石化開始了“圈地運動”,不少民營加油站為了確保油源穩定,加入了被收購的行列,有的則采取與兩大集團聯營的方式,掛上了“國字號”的牌子,利潤按比例分配。還有的干脆全賣了。 2003年,劉金的加油站在重壓之下被收編,成為了中石化的“聯營加油站”,但油源不穩定的局面依然沒有得到根本上的改變。“2005年油荒的時候,我們的加油站就關了近半個月,工人都回家休息了。”劉金對記者說。 從1997年到2007年的十年時間里,廣州的汽車數量翻了幾倍,劉金的加油站每天的銷售量也從以前的10噸上升到了現在的40噸以上。生意是好了,但劉金發現,這幾年賺錢越來越難了。 據他提供的一份數據,此次油價上漲前的10月28日,中石化提供給聯營加油站的93號汽油批發價6243元/噸,按這個價格,油站每噸汽油的利潤在100元以內,每天就是賣40噸汽油,利潤也不超過4000元,還不如以前賣四噸油的利潤。而油價上漲后,批發價格同樣每噸上漲了500元,所以漲價對油站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即使利潤再低,也比關門停業強,”劉金說,“如果油源有保證,至少我們的便利店還能賺點錢,如果沒油加,便利店也得關門。”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成品油批發價雖然是市場定價,但必須在比零售價高5%—8%之間浮動,這可保證成品油終端零售企業有一定的利潤。而國家發改委也曾三令五申,禁止中石油、中石化兩大石油公司對系統外企業停供、限供成品油。 但從實際執行情況看,這些規定成了一紙空文。兩大石油公司在對外批發時,對加油站也分了“三六九等”,據記者了解,此次油價上漲前的10月28日,中石化提供給自營加油站的柴油批發價是5198元,給聯營加油站的是5413元,而對民營加油站則早已停批,實在要的話,價格在6000元以上,遠高于零售價(注:單位均為噸)。一名民營加油站的老板對記者苦笑著說:“這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2005年我們就向省、市物價局打過報告,但最后不了了之。”此中原因是,兩大巨頭同時是批發和零售企業,它們并不承認給其他加油站的是批發價,而是按照國際油價調整過的零售價。 良淪為娼 個別油站迫于生存壓力在油品上做手腳,損害行業形象 長此以往,民營加油站也背上了各種罵名,一名業內人士向記者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據介紹,油品供應一緊張,首先斷供的是民營加油站,接著國字號加油站不可避免會出現排隊現象。此時,兩大石油公司會出來解釋,說油品供應有保障,國字號加油站會承擔起社會責任,每天仍將按計劃量供應,但社會油站的斷供,給他們的油站造成了很大的壓力。這么一來,國字號油站先贏一分。 如果緊張局面得不到緩解,民營加油站無法獲得與體制內加油站同價的汽柴油,拿貨價甚至高過體制內加油站的賣出價,個別油站迫于生存壓力,就做起了手腳,比如摻添加劑,或者私自提價。司機用過摻了添加劑的汽柴油后,心里開始嘀咕“還是國字號油站的油品質量好”。“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有些民營加油站自砸牌子,再送國字號油站一分。 在民營加油站背負了以上種種罵名后,開始有人說,在這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殘酷的優勝劣汰是很正常的,把這些社會資源交給中石化、中石油這些大企業,也未必是壞事。 但資深經濟評論人葉檀認為,民營加油站加劇油荒的說法很無稽,因為他們對油源完全無力,也不會造成消費者突然增加,只要市場上有油,又有誰去追究民企是否得到了油源?實際上,油荒一定會周期發作,只有供應不飽和,才有漲價的理由。 突圍之路 “這么大個國家,只有兩家石油公司唱戲是缺乏活力的” 一名民營企業的老板對記者說,找油就得找關系,賣油還得看臉色,民營油企其實一直處于這種畸形的寄生狀態,而導致民營油企走向市場末路的真正原因,是壟斷。 葉檀表示,先絞殺再使其無力競爭,必然造成民營資本逐漸退出這個市場,而現在的問題,我們是要一個徹底的壟斷市場,還是在無關國家安全之外給民企空間?國家的安全涉及三條,油源、儲備、國際定價權,這都不是民營加油站可以輕易代替決策部門和壟斷巨頭頂罪的。民營加油站的存在是壟斷時代的第三條道路,即民間專業店可以依靠特色生存,這一道理在房地產等領域都適用。 長期在廣東省經貿系統工作的省石油行業協會會長陳順遂,也是呼吁打破石油行業壟斷的支持者。在接受采訪時,他先和記者講述了當年放開糧油市場的舊事,在那個年代糧油稀缺,一吹漲價風,各家各戶便囤米、囤面、囤油……可市場一放開,情況完全就變了,糧油市場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從“稀缺”到“過剩”的跳躍。 “如果要說國家安全,糧食比石油更重要,鬧油荒,大不了大家不開車了,如果沒有糧食,那就出大事了。”陳順遂說。他還認為,如果中國這么大一個國家,石油市場上只有兩家公司在唱戲,沒有民營、外資等配角,是缺乏活力的。只有不斷深入成品油市場的開放,并理順價格機制,才可能讓市場競爭真正公平;只有油源多元化后,廣東長期以來油品供應不充足的現象,才有望得到根本上的緩解。 -一針見血 油庫充足假“油荒” 流通梗阻是禍首 記者采訪了解到,11月1日前廣東大面積的“缺油”現象,是在廣東油品庫存處于高位的情況下發生的,令人費解。 來自廣東省經貿委提供的數據顯示,到10月23日,中石化和中石油兩大集團在廣東的油品總庫存達66.32萬噸,其中柴油44.02萬噸,油品庫存量可用12天,處于歷史上較好的水平。此外,目前還有22.46萬噸成品油在途中。據中石化廣東分公司介紹,10月份,中國石化廣東石油分公司投放廣東市場資源超過125萬噸,比上月增加5萬噸。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導致廣東近日成品油供應空前吃緊的根本原因,表面上好像是國際油價持續高企和廣東近期石油需求旺盛使然,但其深層次原因卻是我國成品油流通體制缺陷所形成的銷售終端梗阻所造成的。 據了解,目前廣東成品油貨源90%以上來自中石化、中石油兩大公司。全省有4800個加油站,其中中石化、中石油的“直屬加油站”(又稱“自營油站”和“加盟油站”)2533家,占53%,其余是民間自主經營的“社會油站”。廣州市區547座加油站,30%是“社會加油站”。油源一緊張,部分外資和民營的“社會油站”便成了“沒娘的孩子”。 有關專家認為:成品油是國際依存度非常高的重要戰略物資,在流通體制方面,如果像目前這樣,國家授權壟斷的兩大批發商把加油站分成“自營”、“聯營”、“社會”三等,區別對待,以“官價”供貨保護“嫡系”的利益,歧視“非嫡系”,這明顯有不正當競爭之嫌,社會油站將難以生存。來源:11月6日《經濟參考報》 采寫:本報記者 游星宇 制圖/李勇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