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環保公益是有別于企業的新事業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5日 02:27 第一財經日報
環保公益是有別于企業的新事業 張艷紅 在王石看來,現在是商品時代、消費時代,什么能把眾多臺灣和大陸的企業家,以及海歸企業家都聚到一塊去呢?理想?金錢?顯然都不是。就是因為環保生態這個全球性的問題。他說,這些企業家會員齊聚一堂的價值并非在于每人每年10萬元的會費 如果說萬科為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樹立了榜樣,那么王石無疑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為中國正在發展壯大的企業家群體樹立榜樣。 從公司治理,到探險登山,隨著王石的名字越來越響亮,他身上所承載的精神,對世人的影響也正在逐漸深化。 而這一次,他選擇了環保。 希望全社會關注環保 繼成功抵達北極點后,由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石、香港攀山訓練中心總教練鐘建民等6位社會知名人士組成的華潤“超越極限”南極點探險隊,又成功完成前往南極點完成“7+2”探險計劃。“7+2”意指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兩極。多少年來,完成“7+2”極限探險,是全球探險者們夢寐以求的體驗。 所不同的是,此次王石等人徒步南極點,不只是一次單純的個人英雄主義式的探險,同時又是深港兩地探險家聯合起來張揚公益行動的一次吶喊。王石表示他希望通過自己這樣的行為,呼吁全社會都來關注生態,關注環保。 在環保事業上,現在的王石比以往做得更多。目前,他已經當選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新一任會長。這是一個由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近百位知名企業家出資成立的環境保護組織,雖然現在類似這樣的非政府組織(NGO組織)在中國還處于萌芽階段,但是這個由眾多企業明顯組成的環境保護組織還是迅速地成長起來,影響力也從內蒙古荒漠擴大到了國際社會。對此,有人感嘆:這個曾經被人譏為明星企業家作秀產物的組織,已經從最初的公益嘗試逐步探索出一套具有示范意義的“阿拉善模式”。 作為會長,意味著王石個人對環保事業的投入,已經從過去探險登山這種簡單的個人英雄式效應來宣傳環保,轉變為將環保作為一項新的事業來經營。 對于從做企業到做環保事業的轉變,走馬上任不久的王石已然有了全新的體會,他說:搞公益和搞企業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訴求和評價。 “做企業雖然也強調企業社會責任,但盈利還是它的訴求點,因為企業的價值就在于盈利,而做這個組織更多地在于如何體現它的公益和慈善。同時,做企業更多訴求的是管理制度的命令性,而做公益更多講的是參與式的、討論式的、公關式的模式。” “第二,就是評價標準,對于做企業,評價標準很容易衡量,但是做公益活動,有的可以量化,有的卻很難量化,從長遠來講可以量化,從短期來講就不能量化。搞NGO的模糊性很強,成功與否,也不好評價,不像開村委會,兩年三年做了哪些成績?是無法這樣量化的。” 2004年,這個環保協會進入阿拉善,就當地的環保以及經濟發展問題進行了非常多的探索。目前,該組織已經在阿拉善地區做了許多改善當地人生活的事情。比如沼氣池、太陽能、養牛、種棉花等。 而這幫曾經在自己的企業指點江山的老總們,也在三年的時間內有了完全不同的生活體驗。王石這樣來總結了自己的體驗:“你到那個地方(阿拉善)做事情,你可以有很多理想,很多浪漫的想法,有很多不切實際的自大。你說可以改變沙漠、可以改變人的生活,那是你的問題。問題的實質不是當地老百姓有什么改變,應當是你自己的改變。你改變自己的自以為是,改變自己想當然的想法。” 從生態事業里 學會操作NGO組織 在王石看來,現在是商品時代、消費時代,什么能把眾多臺灣和大陸的企業家,以及海歸企業家都聚到一塊去呢?理想?金錢?顯然都不是。就是因為環保生態這個全球性的問題。 他說,這些企業家會員齊聚一堂的價值并非在于每人每年10萬元的會費,而是通過在協會中的訓練,學會如何去做一個NGO組織,“這像一個孵化器。這些知名的企業家有一定的號召力,一方面可以發展自己的NGO組織,一方面也可以發動更多的人去做,這個意義就很大。” 據介紹,在這個環保組織發展的過程中,并沒有看到某位明星企業家指點江山的強力推手,相反,從協會制度建設到具體項目操作,從資金監管到人事任免,每個環節都會伴隨著激烈的討論。在討論中,對于環保的理解,對于如何運作一個健康的NGO,每個人又都在進行新的思索與改變。 王石說:辦好NGO要有成熟的方法論。在中國如何做NGO組織還是相當薄弱的,這些企業家聚在一塊,自我鍛煉,發展壯大中國健康的NGO組織,這點是很重要的。 對于NGO組織的運作,王石表示:“我們也看到,中國目前有很多很可愛的草根NGO組織,生長的時間也很長,但是卻始終長不大。除了社會的原因,還在于自身組織制度建設的欠缺,從制度化、透明度、項目的可持續性到職業的項目官員,都很欠缺。” 他說,辦好NGO不僅需要理想主義,也要有成熟的方法論,而對于這一點阿拉善的企業家會員有屬于自己的特點,“企業家是講效率的,講組織原則的。他們自然會選擇有效的,可執行的、可延展的、可復制的方式。阿拉善的成員,無論是海外的還是大陸的,都是經歷了十幾年甚至是20年、30年以上的企業訓練。這也是阿拉善區別于其他民間NGO的特點。” 歡迎訂閱《第一財經日報》!訂閱電話: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廣州) 各地郵局訂閱電話:11185 郵發代號:3-21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