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什么是玉價上漲的助推器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9日 11:14 中國新聞網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是什么力量,在20年里把兒童隨意丟棄的石頭變成人們趨之若鶩的搖錢樹? ★本刊記者/蔣明倬 9月20日,星期六。 巴圖爾一大早起來,開著自己的飛度車,帶著弟弟去離和田市區不遠的洛浦縣薩普勒鄉的玉石巴扎。 巴圖爾39歲,是和田地區統計局的公務員,閑暇的時候幫弟弟做做玉石生意。洛浦縣的這個巴扎比不得和田的玉石大巴扎的規模,但很多維吾爾族人都在那進行玉石交易。巴圖爾希望能在那里把自己手里的玉賣個好價錢,也希望能收到幾塊好料。 大路邊停了上百臺摩托車,幾千個維族兄弟擠在路邊的一個空地上,通常手里都有兩三塊玉石,互相用維語討價還價。 巴圖爾擠過人群,一路遇到很多人遞過來玉石,讓他看貨,通常感興趣的他才停下來問問價格。 看到幾個帶包的河南客走過來,他幾步就走了過去,打開了夾包,給人家看貨。巴圖爾后來講起,那些真正有錢要買好料的人,必然是帶了包,裝大量現金的,他的貨都是要賣幾萬的,當然只挑這種有錢的客人。 離開巴扎時,巴圖爾摩挲著手里溫潤的玉石,用發音不太標準的漢語對記者說:“你知道么,我小的時候,到處都是這種玉石,我撿來玩,玩夠了就再把它丟在路邊,從來沒有想到過,現在我會用它來賺錢”。 “他們把寶玉砌墻了!” 巴圖爾生于70年代,那時候的和田,維族老鄉們和全國其他地區的人一樣,過著清苦日子,沒有人把和田玉和錢聯系在一起。 “幾年前,我開車路過一個維族老鄉家,忽然注意他們家院子圍墻上的一塊石頭,那是一塊和田青花玉石仔料,要是現在也得值個30多萬。”于學斌提起這個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就唏噓不已。于學斌是烏魯木齊一個名叫奇石齋的玉石店的老板。 這樣的奇遇使得他至今保持著一種習慣,就是每年都要自己開車到偏遠地方的老鄉家里轉轉。因為那些老鄉家里的房前屋后,甚至院墻上,都可能留著幾十年前不經意時候搬回來的玉石。把這些被當作普通石頭扔在那里的玉石收上來,可以狠賺上一筆。 和田玉有雖然已有7000年歷史,而且早已久負盛名,但清朝只作為官玉,供宮廷使用;建國后,玉雕工藝雖然有發展,但是玉器買賣并沒有出現。 和田玉走向市場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而買玉的人真正多起來是80年代下半期了,“那時候買玉的主要是香港人、臺灣人,也有一部分英國人和法國人。”新疆玉雕大師馬學武回憶說,那時候出的和田玉成品多是一些大件,爐瓶、人物、山水等等,買賣方式一般也都是通過新疆工藝進出口公司送到廣交會上去賣。 第一把火:國石評選 和田玉價第一次大幅飆升源自于國石評選。 玉石界的專家都認為,是國石評選,擴大了和田玉在國人心目中的知名度。 1999年,國石評選由國家地礦部和中國寶玉石協會聯合啟動,年復一年的精品展示會,專家討論會,年復一年的評選,用了近四年的時間才定了一個候選國石名單。 一些候選石地區代表為爭奪國石名分,與中寶協工作人員針鋒相對、爭吵不休,各地地方政府也竭盡全力爭取最后評定獲勝,因為一旦石種被列為候選國石,對產地的經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包括旅游、玉石加工、買賣等方面的相關產業都將得到開發。 讓人不曾想到的是,正式結果遲遲不出來,焦灼六年以后,參評的各種石種玉種價格都大幅上揚。等到中國“國石”評選結束的時候,和田玉獲得“美玉”稱號,被中國寶玉石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國石”,比之1999年價格上漲了近千倍。 和田玉雕工藝美術廠銷售經理黎靈回憶說,1998年的時候,她和朋友去買仔玉,“一窩拉(一大堆)要了4000塊錢,朋友說真是太貴了;六年過去,那堆玉石原料里的隨便哪一塊價值都在4000塊以上了。” 據馬學武回憶,就是1997年到1999年,國石評選開始,大陸人才開始進入和田玉消費市場,而這種消費對象和消費需求的轉變也直接導致了玉雕業的變革。 “之前老藝人都是雕大件,沒人會雕小件,我們當學徒時看到雞蛋大的仔料都是扔在一邊的。”但隨著和田玉知名度的擴大和和田旅游業的發展,市場對手把件、掛件的需求激增,馬學武很快就開始跟著市場走。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河岸上出現了挖掘機,打破了玉龍喀什河7000年來的平靜。 政府搭臺,玉石唱戲 如果說國石評選引來的是全國對和田玉的關注,那么和田政府在之后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點燃的則是和田地區幾乎所有人挖玉、販玉的熱情。 和田地區總人口167萬,維吾爾族人口有160萬,建國以后,和田地區一直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貧困地區,地區所轄8個縣(市)均為國家扶貧重點開發縣(市)。一直到2003年的時候,大多數的維吾爾族人還不知道和田玉的價值。 2004年開始,和田地區政府牽頭開始舉辦和田玉石旅游文化節,隨后兩年又搞了兩屆和田玉文化學術研討會,目的是想借這些活動來吸引外來投資。當年,和田地區的GDP就增長了11.1%,財政收入增長63.7%。 但這些活動更為重要的作用是,在普通民眾中普及了玉石的基本知識。 “現在的和田,除了挖玉的人,就是做玉石生意的。”和田電信局的員工趙堂武說。而這種局面的形成,趙堂武認為主要是與和田玉旅游文化節和和田玉學術研討會有關。 在和田,路邊上挨挨擠擠地布滿了玉器店,在挖玉的河床上、巴扎上,甚至是賓館大堂,只要你說要買玉,馬上就有人變魔術一樣,在手里變出來幾塊玉石。 農民在農閑的時候都會去挖玉,而城市里有工作的人,絕大多數人也還會像巴圖爾、趙堂武一樣同時做做玉石生意。在和田到底有多少人靠著玉石吃飯乃至發財無從統計,挖玉的不交稅,倒玉的也不交稅,開了玉石店的才交稅。 在和田區委辦公樓對過的古魯巴格鄉,有1000戶人家,做玉石生意的就有300家,占了三分之一,還有三分之一的人去挖玉。 “我們去買一塊玉石,通常都要幾個人合伙,有的時候還要向親戚朋友借錢,所以玉石幾乎關系到每家人的生活。”做過司機的當地玉商劉真西說。 劉真西最近和幾個朋友一起買了一塊5噸重的和田青花山料,是和田最近出產的青花山料里最大的一塊,他開價50萬,前前后后有20多個人來看過貨。 巴圖爾和弟弟也去劉真西那里看了貨,說“如果真的遇到了像臺灣客一樣有實力的買家,賣個100萬都有可能,讓他再等等”。 巴圖爾說,與挖玉相比,只做玉石交易的風險很小,幾乎沒有虧錢的。一塊玉石,賺得少的也要加30%才出手,因此,做玉石生意的人越來越多。 因為挖玉的人基本都是維吾爾族,所以玉石首先在維吾爾族人手中交易,一般要經過若干手之后,才到了漢族玉販的手里,再賣到玉器店或者內地。做玉石交易的人越多,轉手越多,價格抬得也就越高。玉價飆升,一定程度上也與此有關。 但對于當地人來說,這顯然是好事,一個挖玉的雇工一天工資也要35元,月收入1000多,做玉石生意的人賺的錢更多。賺錢的人越來越多,個人獲益,政府也高興。雖然政府沒有直接的稅收收入,但當地民眾收入增多,購買力大大增強,對當地經濟發展形成強勁的拉動。 和田,再不是往日的貧困縣的形象,街上開始出現奔馳、寶馬越野車。 限采:遲到的治理? 富裕的代價是環境的破壞。 9月16日,星期天,是玉石大巴扎的日子,整個和田市漫天黃沙,天上開始下土。這并沒有影響和田人玉石交易的熱情,也沒有人把這種天氣和濫采聯系到一起。 和田已成為全國受浮塵困擾最嚴重的城市之一,但是目前,老百姓并不覺得這是最大的問題。幾年前和田的人均GDP還排在整個新疆自治區的最末一位,在全新疆是最窮的地方。無論是政府還是老百姓在這個時候更看重的只能是財富。 在對玉石的挖掘管理上,從一開始就并不嚴格。前些年,只需繳納一定費用,便可獲得玉石開采資格。 2002年以后,和田地區對出產玉石的部分土地采取了拍賣的形式,每畝地的拍賣價格為2000~6000元不等。“想拿到好地,有關系、有熟人仍然是最重要的,拍賣的作用并不大。”一個挖玉的老板告訴記者。 幾個挖玉的老板告訴記者,挖玉的成本里,一般有三成是用來疏通各種關系的,與這部分資金相比,每畝地交給政府的一兩千塊錢根本算不得什么。 接下來,幾千臺挖掘機,幾十上百萬人同時出現在河床挖玉局面的出現,也就不再使人驚奇。 去年9月中旬,和田地區政府開始對濫采進行治理,調集部隊對上百公里長的玉龍喀什河進行了清理,嚴禁任何人在河道內和河床上采挖玉石,并派出直升機進行巡視。 當時的效果很明顯,半個月內,沒有一個人敢在玉龍喀什河上采挖玉石。可當部隊一撤出,許多采挖和田玉的人又逐漸進入河道和河床內,采挖又陷入無序和混亂之中。 今年3月,和田地區再次對玉龍喀什河濫采濫挖現象進行整頓,重點就是將河道內的采玉人和機械全部清出,堅決不允許任何機械再在河道內作業。 而在很多當地人看來,限采從來沒有真正阻礙過挖玉的進行,不過是提升了挖玉的成本而已,甚至,有人把這也認定為今年和田玉價格暴漲的因素之一。 “即使在限采開始后,要是偷偷地采,執法部門也并不會真的罰款。”一位采玉人告訴記者,因為各個執法部門之間分工配合并不嚴密。 和田地區國土資源局局長艾合買提認為,造成目前管理仍然不到位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有關采挖和田玉的暫行管理辦法還沒有出臺,在管理方面缺少法律依據。這些挖玉人中的大多數長期靠挖玉、賣玉為生,再禁挖,也很難禁住。” 和田地區國土局目前仍然在制定“進一步的管理辦法”,但是挖玉的人聽到這個消息都笑了笑。 所有人心里都清楚,影響挖掘的關鍵是地下玉石的數量,除此以外,再沒有什么可以阻止人們追逐財富的欲望。
不支持Flash
|